阳春三月,正值草莓热销季节。走进大棚,放眼望去,一颗颗红红的草莓在绿叶衬托下十分显眼,果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有的是三五好友成群结队提着篮子穿梭在各个大棚之间,体验摘草莓的乐趣。有的是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品尝饱满圆润的草莓,享受周末亲子时光......
上述情景正是当下呼和浩特各个区域草莓采摘园内的真实景象。
呼和浩特草莓品种众多,譬如“红颜”“隋珠”“圣诞红”等等,果实个体大、畸形少、色泽好、生长快、成熟早、口感好,在呼和浩特市百鲜生态产业园内,甚至是每一颗草莓的颜色、大小、含糖量、水肥等指标都按照标准“量身定制”,确保消费者吃得放心。
事实上,因为地处内蒙古中部,全年多风,气候干燥,湿度较低,导致呼和浩特的草莓种植业比国内大多数地区都起步晚。不过光照充足,病虫灾害少,呼和浩特的草莓产业即使起步较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作为呼和浩特近年来重点培育发展的特色产业,在做大做强草莓产业经济上,呼和浩特下足了功夫。
十多年前,呼和浩特的草莓苗几乎全部依靠外地购买甚至进口,可以说,当时呼和浩特人对草莓的育苗技术是一无所知。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生物技术研究院专门成立草莓科研组,从源头入手,致力于解决草莓脱毒种苗的供给问题,结束了呼和浩特市从外地进口草莓苗的历史。
为了实现草莓绿色生产,内蒙古自治区生物技术研究院牵头成立京蒙科技合作内蒙古现代农业技术转移平台和内蒙古自治区绿色防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先后引进了国内外几十种绿色防控产品,真正实现了草莓的绿色栽培。在呼和浩特多个种植基地的草莓大棚中,生物防治、绿色防控运用的很全面。
从2014年开始,呼和浩特的草莓种植业迎来快速发展,草莓产量突破百万,产值逼近亿元,尤其是2017、2018年连续两届成功举办草莓文化节,不仅提升了呼和浩特草莓产品的知名度,还让呼和浩特草莓的品质得到了专家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高度认可。
如果以2014年呼和浩特草莓种植业迎来快速发展开始算起,那么从零星种植到今天成为特色品牌产业,呼和浩特只用了差不多九年的时间。如此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还取得了许多傲人的成绩——
2017年,在第十二届中国(辽宁·东港)草莓文化节上,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创业协会选送的6个品种、8个样品草莓获得了两个金奖、四个银奖、两个优秀奖;
2019年,在第17届中国(建德)草莓文化旅游节全国草莓精品擂台赛上,呼和浩特市选送的9个草莓品种、26份样品脱颖而出,共摘得5个金奖、10个银奖、4个优秀奖;
2022年举行的草莓文化节草莓评比大赛中,呼和浩特新城区各参赛单位荣获30个奖项中的12个,包括专业合作社、草莓品种、以及现代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等方面均有获奖,为呼和浩特草莓产业添上了光鲜亮丽的一笔。
如何让小草莓变成大经济?经过多年的摸索,呼和浩特给出了答案。
在新城区,通过“互联网+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发展模式,依托百鲜现代农业园区、讨思浩现代农业园区、塔利现代农业园区、野马图腾轩农业园区等草莓观光采摘农业,拉动草莓产业发展;
在玉泉区,开办草莓育苗及种植技术专题培训班,以政府为引导,采取科技特派员现场示范、农业专家提供技术支撑的模式,依托草莓种植延伸产业链,走多元化生产经营发展道路,为农业增效,助农民增收;
在赛罕区,以果蔬采摘为切入点,成功将旅游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重点打造了以草莓采摘为主的8家农业主题休闲园、20家农家乐,拥有299个草莓大棚,全面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层次,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从呼和浩特市自发种植草莓之后,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现在已形成了完善的草莓产业链,在玉泉区、赛罕区、新城区等区域都有颇具规模的草莓生产基地、采摘基地等。
据悉,2022年呼和浩特草莓栽培面积达到2000余亩,总产量300万公斤。这些草莓,不仅满足了呼包鄂市民的供应,更是飞到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居民的餐桌上。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