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有人在问:现在是不是呼和浩特买房的最佳时机?
铁口断房想说的是,个人购房目的不同,财力不同,想法不同,所谓时机只能是因人而异。但是,按照一般普遍性逻辑判断,个人感觉,这个时机已经来了。
呼和浩特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数据显示,2023年1月,呼和浩特新建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46.2%,环比上涨50.84%;成交套数同比下降14.08%,环比上涨49.13%。其中: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降14.90%,环比上涨36.75%;成交套数同比下降22.76%,环比上涨25.15%。
和2022年同期相比,房地产数据依旧惨不忍睹,但是和去年12月相比,新房在成交面积和成交套数上都有显著的回升。
当然,较真的人会说,2022年疫情当道,人们有半年是封在家里的,哪会有成交?2023年,呼和浩特的房地产成交数据不过是“回光返照”。
可是铁口断房要提醒较真人群:房地产面临的问题不是购房的“回光返照”,而是购房者购房预期的严重不足。也就是说,任凭房企口吐莲花,即使房价一再打折扣,购房者都认为,人间清醒,房产不值得。
而现在的数据回升代表的最大意义恰恰就是,购房者的购房想法正逐渐被付之行动,购房群体正在回归楼市——
全国房地产巨头某海,呼和浩特8个盘2月销量破了2亿;全国房地产巨头某地的城南项目,其销售总忙得连约个采访的时间都没有;呼和浩特城区东北的本土房企某实,其某某府项目的看房车辆已经找不到停车位了;不少优质房企面对汹涌的看房人群,已经暗戳戳地酝酿涨价了……
一个巴掌拍不响,购房者和房企能够达成双向奔赴,形成一定的平衡,才算是整个房地产业的复苏。只有购房者入局了,“掌(涨)”声才能响起来,楼市才会盘活。从这点看,呼和浩特购房者还是比较“够意思”的。
然而,房企还不到笑到合不拢“腿”的时候。楼市乍暖还寒,升温只是有迹象而已,距离真正的楼市红火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至少目前,呼和浩特房地产还需要面临三个头疼问题。
一是,目前的楼市回暖,是报复性买房,还是正常的购房回流。
如果是三年来压抑下的报复性买房,那就意味着这波购房热必定不会持久。他们的购房行为是三年压抑之下,出于资产保全或投资目的不得已而为之。等这波购房热度消耗完毕,就不仅仅是透支了购房者的购买力,更透支了房企的房产变现能力。
在地价居高不下的时候,想让房企在房价上做出让步,将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没有刚需和改善购房者捧场,房地产这一支柱产业焕发第二春的愿景的实现难度会十分大。
二是,和房企争夺购房者群体的最大对手是呼和浩特海量的二手房源。
某房地产交易平台数据显示,呼和浩特2月二手房的参考均价是每平米10112元,而房源套数达到了43834套。按照去年3月的口径,呼和浩特还梳理出545个“办证难”房地产遗留项目。当时已解决535个,共完成分户22.19万户。
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将更加彻底。呼和浩特近20万套二手房源对购房者频抛橄榄枝,对房企开发的新房虎视眈眈。房价、地段、交通等方面均不占优,仅靠着一个“新”字,房企新房该如何自处?
三是,保障性租赁住房将切分商品住房蛋糕。
“十四五”期间,呼和浩特计划每年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万套以上,其中,市四区政府每年分别筹集1000套以上;各开发区及和林格尔新区每年共计筹集3000套以上;通过市场租赁住房信息平台、出让用地配建、国有企业投资的安居项目调整等方式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000套。保障性租赁房的“参战”,必将吸引大量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入驻。
以疫情前的2019年,呼和浩特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套数43544套计算,近四分之一的住房需求会被保障性租赁住房分流。现在看来,房企开发的商品住宅只能无能为力的干看着。
《狂飙》里,高启强一旦精神高度紧张就会嚼咖啡缓解压力,在房地产圈里,需要嚼咖啡的不仅是房企老板。以上三点让房企头疼的难题,不仅是存在于呼和浩特,还存在于许多城市之中。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并不在于房地产内部强力催生出的人造需求,更主要的是在于外部的就业、收入等配套方向的给力支撑。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据此买卖,风险自负。(图片来源于网络)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