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晚,舞剧《昭君》在北京展览馆剧场开启了2023年度首次演出。剧场大厅,带有舞剧《昭君》IP的帆布袋与纪念场刊限量销售,慕名而来的观众迎着料峭春寒在销售台前排起了长队,将对舞剧《昭君》的热情与追捧倾注在周边文创产品上。
舞剧《昭君》文创产品的出圈,是一次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呼市文旅投集团通过完善文创产品的开发与推广,用中华文化的典雅与精致满足粉丝需求的同时,促进文化市场发展,面向全国展现了呼和浩特的城市历史文化魅力。
近年来,我市文化创意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考古盲盒、文创雪糕、SD蒙古娃……文化创意项目频频出圈,其备受关注的现象背后,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成果,也反映出地方品牌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在不断增强。
政策支持下发展势头趋猛
近日,自治区政府发布《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坚持稳中快进稳中优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以下简称《政策清单》),推出多项措施支持旅游产业提质提效。《政策清单》提出,安排4000万元文旅商品传承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内蒙古礼物”文化旅游商品实体店、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沉浸式演艺等项目,推动文化旅游商品传承创新。
在政策加持下,我市文创领域有了较大幅度发展,开始在产品体系、综合效益、开发能力等方面实现提升。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立足自身文化内涵,以创新为手段,将带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元素融入新研发的文创产品之中。
1月28日,由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的“敕勒川伴手礼”获奖产品展正式开展,共有40多家文旅企业参加了展览,文创展亮点纷呈,100多种、1000多款的文创产品、非遗产品生动地展现出呼和浩特文化和非遗的魅力。
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商贸深度融合发展,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已连续两年举办了“敕勒川伴手礼”“敕勒川文创设计”公益评选,2022年度全市40多家企业、设计机构积极报名参加,经过专家评选、网络公示等各个环节,评选出金奖产品20件,银奖30件,优秀奖68件。
“‘伴手礼’是一个地区展示城市形象的旅游商品、文化纪念品。北京、上海、厦门等城市经常开展‘伴手礼’评选和推介活动,我市连续2年举办‘敕勒川伴手礼’公益评选活动,就是要弘扬敕勒川文化、为树立城市精神提供形象符号,全面赋能企业文化,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创赋能产品合作模式,推动呼和浩特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兰毅说:“我们希望能有效激活文创市场、以文创赋能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文旅企业发展,引导全市文旅企业从‘青城文脉’中寻找创意灵感、从‘黄河湾、敕勒川’找到产业产品标识符号,‘把城市精神树起来’,把‘亮丽敕勒川,精彩黄河湾’文脉体现在文创产品上。”
文创回源生产生活
1月17日,2023呼和浩特冰雪节在大黑河军事公园开幕,呼市文旅投集团塞上风公司携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文创中心为本届冰雪节带来了荣获“内蒙古礼物”称号的文创产品,有峥嵘茶具系列、荣获“敕勒川伴手礼”称号的“八路军手机支架”、红色纪念充电笔记本、丝巾套装、特色文创摆件富贵唐马、布里托陶瓷大象,还有“兔年”主题文创产品“兔子兵”、国潮兔手机挂饰、趴趴兔小夜灯、DIY灯笼等百余种精品文创产品,满足不同游客需求,为五湖四海的朋友们送去了来自塞北青城的冰雪礼物,成为冰雪节的一大热点。
在“敕勒川伴手礼”获奖产品展上的每一个参展作品也都立足呼和浩特地域文化特色,通过整合创新创意要素,以开阔的视野,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文旅产业闹新春”的特色。其中展出的文创悦礼、青城美味、生活文创、非遗文创、创意设计等文创物件是“敕勒川伴手礼”获奖的部分产品,产品定位贴近生活、接近市场,体现了“有特色、有创意,小而精、小而美,易携带、价位低、很实用”的特点,是市民和游客喜欢的小礼物、小商品,让文创回源生产生活,为文创企业全方位发展赋能、添彩。
“我们从2020年开始与内蒙古博物院的多位历史专家学者进行了研讨,从众多的内蒙古精品文物当中筛选出了将近五十多件文物,针对这五十多件文物,我们和多位设计师联合创作开发,将传统的文物文创器型,融入了现在年轻人非常喜欢的‘国潮’理念,最后以精品文创的形式展现出来。”呼和浩特市索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宝日娜介绍:“像这款产品叫福佑首虎钥匙扣,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我区出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我们增加了传统的云纹设计在其中,并且在配色中融入国潮元素,非常符合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潮流风尚。这个系列我们还做了书签、胸针等一系列的文物文创,很受欢迎。”
“尚亲河”是此次“敕勒川伴手礼”金奖获得者,紧紧围绕“农企合作”的经营思路,内蒙古尚阳农林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清水河县“国家地理商标标志”的产品作为乡村振兴和发展县域经济的总抓手,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经营宗旨,近年来,公司合作了近1000户果农的果园,用工近200人涉及150户,使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在田间地头销售农副产品,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董事长刘勇平说:“我们同时启动建设‘海红果小镇’乡村旅游休闲体系,通过采摘、游玩、农家乐、亲子教育、杏花节、果树认购、灯光秀、花海、福文化、黄河文化、民宿(窑洞文化)、歌舞《探清水河》、实景剧《君子津》、选秀海红公主、海红果品鉴节等载体和手段为村集体及农民增加收入,壮大集体及村民经济。”
从设计到产品的转变
文创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就是相互赋能,对于文创来说,可以赋予产品文化和产业的双重价值,实现文创产业化、品牌化、体系化,促进文创产业发展。而文创的融合开发,可以丰富文创产品的内容和数量,推动文创产业内容更加丰富,不断为文创产业发展创造文化消费新热点和增长新动力。
目前许多文创企业都在不断探索文创产业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此次参加“敕勒川伴手礼”作品展的40多家企业、商会就发起倡议:把城市精神立起来,要善于利用“青城文脉”研发文创产品;把文博场馆用起来,要积极让“文创产品”走进文博场馆;把旅游景区串起来,要让“文创产品”为景区增加新时代鲜活的商品色彩;把“六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要用“文化的力量”为之赋能;爱青城、向未来,建设文明城市,要用“企业的力量”推动时代车轮。
“像我市将军衙署、白塔、大召等很多文物遗址都可以变成文创产品,目前我们开发还不够,很多设计还没有变成产品,很多文物也都可以变成文创产品,利用本土城市文脉挖掘的文创产品还比较缺乏。文创产品走进博物馆也应该形成一个模式,留住设计人才也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宋和平认为,“文创产品要在挖掘自身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打造既让消费者满意,又有自己独特招牌的文创产品,才能真正让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兰毅也表示,我市的文创企业一定要坚持市场导向和市场化思维,把文创产品做得更加新颖实用,下一步我们将引导全市文创企业围绕市场创造出更多具有内蒙古文化特点的文创产品。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