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目的是在全社会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今年的活动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口号是“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乡村振兴 非遗同行”。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于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各地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旨在反映文物见证时代风华、文物展现时代风采、文物滋养时代生活、文物助力时代发展的丰富内涵。
共赏非遗文化传承魅力
自2006年以来,我市积极参与,广泛开展各项活动,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6月10日,托县黄河麦野谷生态休闲旅游区内,一场非遗宣传展示线上直播活动即将展开。活动以线上直播、展示的方式,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非遗项目展演展示体验传承活动。晋剧、二人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小菊、段八旺、王占新在直播间进行线上展演;现场六个炉灶同时启用,托县面塑、辣椒制作技艺、托县炖鱼等非遗美食传承人现场制作美食;传统技艺类项目及我市部分文创产品现场展示,并与非遗传承人零距离接触,让观众感受非遗魅力……直播间还将发布我市6条非遗精品旅游线路动漫图,公布我市获得三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一直持续到中午。
据介绍,今年我市将通过开展非遗文旅赋能乡村振兴、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助力复工复产等方面的典型实践,以展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遗传承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我市依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2021年在四级名录体系建设工作中,我市申报的皮艺和中医正骨疗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侯俊玲等13位代表性传承人被列入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呼和浩特市谚语等56个项目被列入市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目前,我市列入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7项、自治区级74项、市级205项;列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国家级4人、自治区级83人、市级264人。2021年我市新增8个非遗传习基地所,截至目前我市非遗传习基地所已增至79个。
积极开展国家、自治区非遗专项资金申请工作。去年,我市完成了非遗国家级项目资金对脑阁的扶持工作;完成了自治区级非遗小镇建设资金、自治区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传统工艺振兴和自治区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补助、自治区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补助及其他重点项目的资金申请工作,为推动非遗在文旅融合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资金保障。
丰富活动促进非遗融合发展。我市持续开展文旅融合非遗进景区系列活动,去年从5月1日劳动节至10月7日国庆节结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节假日“六进”景区系列活动,共走进景区50次,将布贴画、赛罕剪纸、呼和浩特马家“精点心”、药香制作技艺、新城蛋雕、青城糖画、皮雕画等40个项目带入景区展览展示,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中更好地传承发展。
今年1月14日至1月16日,为期3天的“中华民族一家亲 非遗传承贺新春”2022年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直播活动在大黑河军事主题公园启幕。我市20余个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以直播的方式进行展示,宣传了“非遗年货”品牌、文化知识、技艺流程、产品故事,形成“非遗项目+非遗产品+非遗品牌+文化旅游故事+销售渠道+非遗演艺”等“六合一”的态势和格局,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我市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月8日上午,第十五届塞上老街非遗庙会暨敕勒川元宵节花灯音乐季活动在大召广场启幕,这是我区举办的首次以“非遗”为核心元素的优秀传统文化庙会,首府地区的非遗传承人“贺新春送祝福、庆奥运献上新作品”、10多支社火表演队进行传统社火演出、非遗文创产品等近20项的非遗项目现场展览展示和传承体验,更有“非遗故事会”等活动,让广大市民和游客体会“非遗的魅力”。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期间,我市举办了“粽叶飘香满青城 文明风尚传万家”——“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10多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互动,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热情,活动现场为大家赠送艾草,制作香包,传授艾绒、艾条手工制作技艺,让老百姓感受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非遗进校园”活动为载体,持续开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活动。2021年,市文旅广电局按照“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童心向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140余次,活动组织我市非遗传承人将皮影制作、剪纸、戏曲等非遗项目、民俗项目和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传承项目带进课堂,在寓教于乐中让青少年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提升了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还对广大师生进行了坚定理想信念、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互助的文明教育。
今年我市还将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以不同形式将非遗送到百姓身边、融入百姓生活,实现让人民共享。
共享文物保护利用成果
我市围绕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更好展现文物工作成效。
1986年,我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成为自治区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5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长城资源各类遗存共计1595处(座/段)、长城墙体与壕堑总长655.25千米。文物古迹涵盖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代表性建筑、摩崖石刻和重要史迹等。
在我市境内的战国赵长城、明长城等历代长城绵延逶迤,对研究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碰撞有着重大价值;大窑遗址作为我市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是呼和浩特独一无二的名片,为研究我国文化发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论证资料;武川县境内的皇家祭天遗址发掘出土一批北魏时期祭祀文物,为研究我国古代皇家祭天发展史和北魏祀天礼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对实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方面,我市先后完成地铁一二号线、新机场、机场高速等多个项目的文物保护前期勘察工作,初步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启动了《岔河口遗址保护规划》《白塔火车站旧址保护规划》,编制了《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初步设计方案》,完成了《明长城石胡梁段保护维修工程》《乌素图召壁画保护项目》等10个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的保护工程方案。
文物展示利用方面,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31家,均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同时,持续开展文博进校园、进军营、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的“五进”活动。三年来,全市博物馆及文物保护单位举办各类展览活动200余项,开展社会教育活动1000多场次,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方面,我市有重点地推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日常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项目,加快文物考古能力建设,提高文物考古工作水平。2016年至2020年,我市共向国家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63亿元,争取自治区文物专项资金2968.47万元。先后完成昭君博物院改扩建、将军衙署博物院两项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昭君博物院、大召、将军衙署博物院等6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华北59军抗日纪念碑等3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抢险加固工程以及清·和硕恪靖公主府等文物单位周边环境整治工作。2020年,组织实施了绥远城墙本体修缮工程,白塔火车站(旧址)本体修缮和清水河县明长城小元峁、新村、板申沟敌台等修缮工程也于年内全部完成。同时,配合自治区考古所,对和林县土城遗址和太平夭遗址、玉泉区沙梁子古城遗址、武川县坝顶遗址等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