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呼和浩特一买房人晒出了自己的房产的分户图,引人注意的是,该房产的分摊面积竟然高达62.3%! 买房买了个寂寞?还是买了个公摊? 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忘记了,而是不乐意想起来。买了房之后才知道的公摊面积,一想起就是一把辛酸泪。 今天和大家聊的就是呼和浩特的公摊面积。 公摊和期房一样,都来自于香港,但是香港在2013年已经废除了公摊面积。别人嚼过的馍,被我们的房企捡起来继续嚼,而且嚼得有滋有味。反正历史告诉我们,买房人的抗击打能力极强,再遭受几万点暴击也无所谓。 其实,包括呼和浩特在内的许多买房人在买房过程中,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得房率,往往都忽略了公摊面积。而我们房产的公摊面积到底是多少,却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 那么,呼和浩特目前房企开发的楼盘中,公摊面积都分别是多少呢? 安某客的问答显示,巨华·锦绣园公摊率是22%左右,金地峯启未来全系产品公摊10-18%,但是有赠送面积,中海臻如府的公摊是18%赠送6%,中海锦绣城多层18%,高层25%…… 按照业内行规,房产的公摊面积=总公摊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墙体面积+阳台面积)×总套数】×(套内使用面积+墙体面积+阳台面积)。 对不起,原谅文科出身的小编,已经迷失在这些加减乘除的公式当中。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做一道简单的类比计算题—— 中房指数显示,2022年2月,呼和浩特新建住宅样本价格中位数是每平米10436元。以呼和浩特房价均价是11000元,房产平均公摊面积是18%来计算,买100平米的房产,要多付公摊面积房款19.8万元。这些房款能够喜提一辆BJ40刀锋英雄柴油版,不香吗? 所以,买房人对取消公摊面积的呼声一直未停歇。今年“两会”期间,取消公摊面积的话题一度登上了热搜。也是在今年,住建部回应称,未来“住宅建筑会按照套内面积来进行交易”。 许多买房人似乎又看到了取消公摊的曙光。 早在2019年,住建部就曾把“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写入《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历时3年,该规范还在征求意见当中,此次把公摊面积这事儿安排上,也体现了对买房人权益的的高度重视。 买房人对公摊面积反应如此强烈,来源于其三宗“罪”。 第一宗“罪”是公摊面积计算方式不透明。 房企售房或者买房人拿到不动产权登记证书时,虽然都会说明公摊事宜。但是,买房人对总分摊面积和墙体面积等专业知识的匮乏和公摊面积计算的各种复杂算法,都给房企留下了“猫腻”的空间。公摊面积具体多少,只有房企自己心里有数。 第二宗“罪”是不知道哪些项目可以列入公摊面积。 上表是可以列入公摊面积的项目,但是,有房企把人防工程地下室,获利的车位专用车库甚至是户外设施等也都摊派在公摊面积里。买房人花大价钱买房,还顺道做了把慈善,关键是这事儿买房人还不知道,而且也没有证书可拿。 第三宗“罪”是买房人为公摊的物业费、取暖费买单。 为公摊面积买单不仅会体现在卖房款上,在日后的入住生活中,买房人还要为不实的公摊面积缴纳取暖费、物业费等。日积月累,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买房人糊里糊涂地为进场的物业省下了大笔开支。 2022年1~2月份,全国商品房均价是每平米9845元,重回万元以内,比2020年的9860元,还要低。房价的下行体现了房地产形势的下行,然而却改变不了房企销售的不透明。 房价已经进入躺平阶段,买房人的角色也进入买方市场。买房人议价能力的提升,却看不破房企20多年以来形成的各种“门道”。包括公摊面积在内的内行的门道,大多数买房人只能看个热闹。 公摊面积因为不透明而缺乏公信力,信息的不对称可能让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了损害。其实,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也挺好的。房企有房企的套路,国家安排一波房产交易只能以套内面积计算就行了。 凭尔几处来,我只一处去。 抽丝剥茧看楼市,目前看来,呼和浩特还是无公摊,不买房。在没有出台关于公摊面积的法律依据和制度约束之前,包括呼和浩特在内的全国许多城市只能为公摊面积买单了。 另外说个事儿:去年因为未供暖的公摊面积也算在暖气费征收范围内,荷塘月色小区28名业主和供热公司闹腾了起来。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