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不只有青城这个称号,它还被网友亲切地调侃为“堵城”。
“要想富,先修路”。从本世纪初开始,呼和浩特拉开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序幕,每年都要对道路进行大面积的拓宽和修建。而呼和浩特市区面积也从2001年的83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60平方公里。
然而,“堵”依旧是呼和浩特市民出行挥之不去的痛。
2017年、2018年,呼和浩特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十大堵城”行列;《2019年Q1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呼和浩特拥堵情况位列全国第六……
三线城市堵成了一线城市,呼和浩特可以自豪地说出那三个字了:还有谁?
什么叫堵?呼和浩特交通专家称,堵塞以三个信号周期为标准,就是三个信号周期你过不去就叫堵了,五个灯过不去就叫严重的堵。
那么呼和浩特“堵”到什么程度呢?
2020年呼和浩特市四季度高峰拥堵延时指数1.8,即高峰出行时间是畅通状态下的1.8倍,高峰平均行车速度26.34km/h。
2020年12月拥堵最严重,高峰期拥堵延时指数1.86,高峰期城市平均行车速度25.78km/h。
实际上,呼和浩特的主要干道基本上是八横八纵,上下八车道,甚至于如新华大街上下10车道,在全国来说都是宽绰的。
市民诟病的呼和浩特交通拥堵,原因之一就是多点同时施工和多点重复施工造成的交通拥堵。
有网友戏称“呼和浩特地下藏着几百万,年年挖出来看一看”。
从专业的角度看,呼和浩特道路施工带来的拥堵,其原因是城市缺乏科学规划,城市建设与项目建设、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创新等要素没有形成无缝衔接统一协调。
不吹不黑地说,近年来呼和浩特开通了地铁、完善了高架桥、贯通了全城的快速路,极大缓解了呼和浩特的交通压力。但是,静态的顺畅和动态的节点部位堵塞却形成了共生。
究其原因,是呼和浩特历史欠账太多。
用几个数字来说明:20年间,呼和浩特人口扩大了3倍,但是最早的管网是1958年铺设的,而最初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口承载上限是80万人;以呼和浩特中山西路为例,市政设施是解放前修的,直到2000年才进行了第二次整修;43公里的二环建设管网系统之前是死环,近年才正式打通……
所谓修路,不是简单地盖一个"被子",罩一层面。在修路的同时,市政部门还要对地下管网进行同步建设,完善如供电、燃气等城市的一些其他功能。
而水、电、气、暖等地下管网基础设施还存在着水平低、管网老、口径小、个别地方缺乏“低、老、小、缺”四种特征。加之呼和浩特是北方城市,每年的施工期短,工作量大,市政设施建设出现的后果就是施工的道路较集中……
城市的快速膨胀,飞速发展,基础设施的欠账,管理的落后,包括规划当中的相对滞后,构成了呼和浩特在市政施工过程中给出行市民的一个“堵”字。
但是,从长远考虑,如果呼和浩特现阶段再不进行改造和扩建,那么今后这项工作的难度和成本会更大。
2012年,呼和浩特投入500余亿元,用于涉及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类工程共44个方面;
2015年,呼和浩特投入200亿元,建成全长65.31公里的快速路;
2017年,呼和浩特投入581.57亿元,用于三环路、沿河环路、昭乌达路哲里木路、乌兰察布路的“两环四线”交通网建设;
从2014年开始,呼和浩特对公交运营补贴投入,从每年补助5000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1.9965亿元……
可是,堵,依旧存在。
40天前,呼和浩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承诺,今年将在年内完成1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其中包括:11月底前,实施新建改造道路63条,打通断头路31条,改造背街小巷39条;12月底前,完成36.4公里老旧燃气管网改造。9月底前,完成64公里供热管网互联互通工程。
为民办实事,市民双手赞成,但是作为“十大堵城”之一的呼和浩特,想要顺畅出行,许多网友哀叹:“2021年顺畅出行又报废了”。
5月6日,凤凰网房产呼和浩特站报道称,城市不断发展建设,开挖道路施工不可避免,但同一年以内同一路段出现多次反复开挖,就会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针对这个许多城市居民都头疼的“城市病”,呼和浩特市住建局联合多个部门,统筹协调各个施工单位“一次破路同步施工”,并压缩工期,最大限度减少施工扰民和占用城市道路。
内蒙古财经观察认为,“一次破路同步施工”未尝不是破解“刚修的马路又开膛”难题的高招。
2021年的最新的消息是,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发布通告:2021年4月27日开始,呼和浩特市对新华大街、成吉思汗大街、锡林路、光明大街等部分路段进行路面洗刨修复和管网改造敷设施工,请过往车辆按交通指示标志减速慢行或选择其它合适路线绕行。
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一座城市的建设不会一蹴而就。一座城市的历史欠账也总有还完的时候。只希望,“一次破路同步施工”能够作为解决办法,适当缓解呼和浩特的“堵”。当然,根治谈不上,根治还需要更多时间和办法。
愿呼和浩特不再是以三线城市堵成一线城市而闻名全国……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