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呼和浩特市人民检察院开庭审议了当地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这是《民法典》实施后,内蒙古首例关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此时,距离1月8日,杭州市民孙某先后8次将45000余条公民个人信息倒卖,获利人民币3.4万元的《民法典》实施后全国首例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只过了2个多月。 内蒙古倒卖个人信息的案情是,兰某某等3人以某公司的名义大量招聘推广APP的兼职人员,在互联网上实名认证、注册、解封各类APP账号,并将载有兼职人员公民个人信息的截图出售给上线,共计获利7万余元。 以“全国首例”算,案值3.4万,倒卖了4万多条个人信息,每条包含着姓名、联系方式、电子邮箱等个人隐私的信息每条价值只有不到7毛6分钱!而“内蒙古首例”案值是7万余元,包含的信息是人员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银行账号等,不知道有多少个人信息被泄露,也不知道每条信息多少钱。 很多年以前有句话说“网络时代,你连屏幕对面的是人是狗都不知道”。 屏幕对面人狗不分,而自己却在打开电脑的那一瞬间就不知不觉“中招”了。 2021年“315”晚会曝光,只需要花7块钱,任何人都能在网上购买到一份智联招聘求职者简历,求职者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工作经历、教育经历等个人信息一应俱全。 在多个数据交易千人QQ群,不时有人在群里喊单,“出一手GM(股民)、WD(网贷)、BJ(保健)信息,拼多多、淘宝、京东一手网购数据,需要数据的联系我……” 这些数据按照行业划分被明码标价,几块钱就可以买到你的所有信息。 现在,房地产企业把这套系统升级,在售楼处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你是“自然来访客户”还是“渠道客户”,“扫一扫,无所遁形”。所以,购房者看房都是“头盔蒙面”“全副武装”。 如果这套打扮进银行,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人傻钱少矮矬穷的小编在目前的房价下,基本只有仰望的权力,但是这并不能够阻止小编要纠正舆论对此事一边倒的对房企“不要、不能、不得”人脸识别的论断:难道不该问责房企哪来的个人信息对比数据吗? 而在日常生活中,你给孩子报个补课班,从此,全国所有的教育机构就都为你孩子的教育问题操碎了心。你买个理财产品,全国所有的理财推广就都把你定为了目标客户。 人生冷暖,世态炎凉。连过生日都没人记得,只有你登记过个人信息的地方,或者由这些地方流出过你个人信息的机构,永远都对你嘘寒问暖…… “好吧,既然你都知道了,我就无所谓了!”许多“孤寂冷”的人,在感受了对方的“温暖后”默许了这种行为。 从小大人就教我们“好东西要学会分享”,可是,属于我个人的隐私信息,却未经允许被别人以不到一块钱的价格出售,犯膈应是其次,关键是个人信息经过一些人的包装后,被设计成了陷阱,反过来把自己套路了。 比较经典的套路是,快递件丢失打钱或者冒充官方机构实施精准诈骗。 个人隐私泄露泛滥,似乎每个人都见惯不怪,但你不知道的是,利用各种软件、产品技术窃取个人隐私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你的信息正在黑市上被用于不法交易。 1月8日,《民法典》实施后全国首例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3月25日,内蒙古首例关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开庭; 3月22日,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了地图导航、即时通信、网络购物等39类常见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要求运营商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提供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 近日,一篇标题是《内鬼黑客在黑市狂卖个人信息:“年赚”上千亿》的报道在业内掀起狂澜,该篇文章揭露的不是产业链,而是个人信息泄露的遮羞布,而这么大的产业里,也有你不经意间的一份贡献。 守住个人信息,就是守住信息安全;守住个人信息,就是让信息安全更进一步! 守住,就是,我好,你好,他也好!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