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五原县:创新“三绿三金”模式 推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时间:2023年05月15日编辑:胡丽楠
导读: 五原县地处黄河“几”字弯最北端、河套平原腹地,拥有耕地230万亩,是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全国商品粮重要生产基地。

五原县地处黄河“几”字弯最北端、河套平原腹地,拥有耕地230万亩,是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全国商品粮重要生产基地。


近年来,五原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目标,厚植绿水青山,创新“增绿添金、借绿生金、促绿成金”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共赢,先后荣获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等“国字号”荣誉123项,2022年11月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坚持高位决策


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五原县成立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领导小组,连续3年将创建工作列入县委全委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印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创建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探索总结“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经验模式,建立完善政府引导、企业投入、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保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工程落地实施。


厚植绿水青山


稳步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五原县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乌梁素海流域综合治理、“散乱污”企业长效整治、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行、农业“四控”行动全域实施。2021年,全县空气优良天数同比上升2.7%,农业化肥、农药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系数、残膜回收率稳步提升。聚焦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持集镇、村庄、园区“三位一体”,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三林共建”,造林、育林、管林“三措并举”,各级通道、各类园区、所有村组全部绿化贯通,新增造林面积10.96万亩,造林保有量是前10年的总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先后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乡村绿化美化示范县。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相统筹,以村容村貌提升和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为主攻方向,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全面构建,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85%以上,卫生厕所率达到86.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获得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激励奖。聚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县230万亩耕地完成一轮配套,2022年落实粮食种植面积86.8万亩,推动建设百万亩粮食大县;统筹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网格化监管、承诺达标合格证发放制度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连续多年合格率达99%以上,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创新转化路径


推动“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五原县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延链补链强链,做好“生态+现代农业”“生态+新型工业”“生态+全域旅游”三篇文章,探索形成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共赢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三大模式。


“增绿添金”模式。以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大减污降耗、改良增绿力度,全面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农业“四控”行动,持续推进盐碱地改良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造绿与致富有机结合的林果产业。通过开展农业“四控”行动,耕地亩均增产20%~60%、增收20%以上;通过盐碱地改良,项目区土壤全盐含量降低50%、碱化度降低30%、土壤肥力提高15%,地力水平提升1至2个等级;通过庭院经济、造林增绿,发展高品质经济林2.13万亩,亩均增收1万元以上;5万亩盐碱地改良试验项目成为全国示范,成功承办全国盐碱地改良技术高峰论坛。


“借绿生金”模式。大力实施“百企联百村建百园带万户”工程,以现代园区建设驱动“生态+现代农业”“生态+新型工业”绿色规模发展模式,形成了葵花、肉羊、果蔬主导产业全链条发展和以塔尔湖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的4大典型案例。全县共培育引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42家,建成各类农牧业园区138个,形成农企利益联结链条902个,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促绿成金”模式。探索人居环境整治“五原模式”,借助电商产业放大品牌效应,以生态文化带动全域旅游。全县782个自然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69个村庄创建成为自治区级生态村,16个村庄获评国家森林乡村;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达6亿元,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入选全国农耕文化实践营地。


突出成果转化


变生态资源禀赋为发展优势


在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过程中,五原县不断总结推广转化路径、模式、案例,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生动实践。


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实现“四增四减”,新增耕地5%~10%,亩均增产10%~20%,增林4%~7%,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亩均减肥折纯量达2.1公斤、减药20克、节水100立方米、节约人工成本120元。有效破解了农业经营“四低难题”(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服务),建成高标准农田40.75万亩,有序流转土地99万亩(规模流转38万亩),规模化经营率达到80%,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48万亩。进一步提升了地力水平,地力等级由6至8等提高到5至6等,出苗率提高10%~20%,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真正将“盐碱白”变成了“生态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成效显著提升。葵花产业,自主研发的食用向日葵品种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培育葵花加工企业联合体86家,年出口1.6亿斤,获评全国向日葵产业示范基地,被列为全国出口葵花籽仁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成为全国葵花籽集散和价格形成中心。肉羊产业,建成规模养殖场152家、整村推进示范组280个,标准化养殖示范户达到2.1万户;建成肉羊屠宰厂、饲料加工厂、有机肥厂26家,形成了集种羊繁育、饲料生产、肉羊养殖、有机肥制造、屠宰加工等于一体的循环产业链。果蔬产业,种植果蔬29万亩,年产果蔬95万吨,灯笼红香瓜、五原黄柿子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绿色富民惠民加快推进。生态产业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通过“1554”产业帮扶模式,28个扶贫产业园区带动脱贫户2372户4265人,户均增收3500元。农企利益联结更加紧密,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养、“放母收羔”、入股分红等模式,葵花等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显著提升,202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682元。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认证“两品一标”产品59个、绿色食品51个、有机产品8个,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7个、全区著名商标8个;“天赋河套”授权产品实现溢价30%以上,带动全县优质农畜产品整体溢价15%以上。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