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逐绿而行 步履不停

来源:乌海日报时间:2023年05月11日编辑:张雅娟
导读: 近年来,乌海市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狠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不断擦亮城市生态底色

千姿百态的鸟类精灵在乌海市恣意翱翔,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成为肩扛绿色发展责任的“排头兵”,“智慧+环保”的科学监管模式让环境污染无所遁形……近年来,乌海市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狠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不断擦亮城市生态底色。


加强保护 爱水节水护水


近日,内蒙古宜化化工有限公司中水回用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项目投入运行后,将实现全厂工业废水“近零排放”。“为实现生产污水资源化综合利用,降低企业水耗,通过机封水回收、冷凝液回收、新建脱盐水加超浓水装置等一系列技改项目,将工业废水回收利用,项目建成后,企业水综合重复利用率可达98%。”公司副总工程师孙涛说。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落实高标准定额管理、推动节水型企业和园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今年,我市积极推动内蒙古宜化化工有限公司、内蒙古君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东景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涉水重点企业优化污水再生循环利用环节,逐步实现污水“零排放”。


今年5月1日起,《乌海市节约用水条例》正式施行。《条例》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取水、供水、用水、排水等各环节的节约用水及其监督管理活动,内容包括节约用水管理、节约用水措施、节约用水保障等,为我市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科学高效利用水资源、推动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了基本遵循。


作为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提出后,我市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政治责任,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深入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污染、水安全“五水共治”,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水质好不好,鸟儿说了算。随着黄河乌海段和乌海湖水质的不断改善,飞抵我市的鸟类不断增多:每年有6科60多种、10万余只鸟类迁徙过境,包括黑鹳、金雕、遗鸥、绿头鸭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灰鹤、赤麻鸭等更是留在乌海越冬,变为留鸟。


今年一季度,市生态环境局积极配合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加强会商预警工作,为强化黄河流域乌海段污染防治构建纵向上下的联动格局;我市印发实施了《乌海市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市生态环境局按照《方案》要求,加强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以黄河干流范围内的沟渠、泄洪道、城镇雨洪口为排查重点,高标准严要求守护黄河干流水质。


着眼长远、立足当下,我市正努力将黄河打造成一条生态之河、安澜之河、人文之河。今年一季度,黄河干流乌海段水质稳定维持在Ⅱ类,水质状况为优。截至目前,我市6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出水达标率均达100%。


聚力“七治”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绿色是城市的发展底色,更是承载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条件。


如今的乌海,整治后的露天煤矿排土场,为地区地质环境治理与转型提供了发展样板,“乌海蓝”“生态绿”不断给予百姓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我市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七治”全面发力,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我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计305天,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PM_10年均浓度达历史最低;排污许可执行报告提交率、质量审核完成率均为100%。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市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七治”一体推进。市生态环境局法规科科长杜刚说:“为系统推进生态环境‘七治’,我们出台了《‘七治’工作标准》,严格落实考核排名通报和督查等工作制度,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百日攻坚’行动、全市环境风险专项排查整治、全市生态环境大检查等,坚决守好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七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矿区,曾经的“生态短板”变为“生态样板”;各企业加大绿色转型力度,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多部门形成合力,守护黄河安澜,着力构建水清岸绿的水环境;绿色交通体系逐步完善,低碳出行成为新风尚;路域环境明显改善,路容路貌颜值更高;蓝天白云成为城市名片,城市绿量不断增加;传统行业焕发新活力,矿区、农区面貌焕然一新……


智慧监管


守护环境安全底线


天空湛蓝、碧水泛波、鸥鸟翔集……我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背后,离不开生态环境执法人员严格执法、优化服务和我市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智慧监管的步伐。


优化执法,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我市通过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做优化服务“减法”,让环境违法行为无所遁形,对守法企业做到无事不扰;通过为企业提供“环保管家”服务,做绿色发展“加法”,促进环境管理由“监管型、约束型”向“服务型、引导型”转变。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用好执法这个“利器”。今年以来,我市以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为手段,推行“执法+服务”理念,不断练内功、守底线、优服务,全面推行非现场执法,并逐步形成监测、预警、执法、治理一体化的“智慧+环保”科学监管新模式。


聚焦精准治污,乌海市不断提升环境监管信息化水平,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科学支撑。我市建成大气污染精细化监管系统,配置颗粒物激光雷达5套、高空视频10套、微站93套以及覆盖乌海及周边地区的卫星遥感监测系统1套,实现对异常排污行为的全面感知、精准定位、实时告警、快速管控。生态环境智慧管控系统接入摄像头480个,对各产业园区的煤矿、洗煤等150余户企业扬尘污染和废气无组织排放进行自动识别、实时告警。


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开展“两优”专项行动,优化营商环境,精简办事要件25个、简化办事流程2个、清理取消事项10个,压缩办事时限98天;实施重点项目环评审批容缺受理,全方位协调解决重点项目环评审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去年底,市生态环境局聘请第三方公司担任“环保管家”,对我市工业企业展开环保帮扶,精准“把脉”企业存在的环保问题,对症下药开出“良方”。市生态环境局根据“环保管家”开出的“体检报告”,紧盯企业整改进度,确保问题改到位、改彻底、不反弹,从而促进了生态环境部门对企业环保工作的事中事后监管。“市生态环境局为全市24家工业企业提供‘环保管家’服务,通过‘靶向’监管的方式,优化与企业间的沟通机制,减少企业环境管理成本支出,助力企业绿色健康发展。”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工作人员刘洁说。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