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筑牢祖国北疆“绿色长城”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时间:2023年05月08日编辑:张雅娟
导读: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如今的锡林郭勒,已构建起系统完善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样板。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如今的锡林郭勒,已构建起系统完善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样板。


乌珠穆沁草原东北部腹地,大兴安岭中段西麓,乌拉盖河蜿蜒流过,水流量已增至每秒2.3立方米,与数年前相比,如今这里更显湍急。在该流域上游的宝格达山国有林场,乌拉盖河源头湿地涵养植被长势茂密,沿山道向林场深处行驶,两旁层林尽染、松涛阵阵,白桦、山杨、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各类植被遮天蔽日、郁郁葱葱。


在这片与蒙古国交界的老林场,十年来,生态资产人工“增值”屡创新高,2012年以来,该林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4.69万亩,加上原有的31万余亩天然林,林地面积达到65.76万亩,人工林区域面积超过天然林,实现了再造一座宝格达山的目标,成为锡盟乃至全区规模化造林的典型,有效提升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十四五”期间,我盟不断推进天然林保育、公益林管护、退化林修复,力争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8%。


近十年来,锡林郭勒盟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编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全力抓好草原生态修复、沙地综合治理、水系湿地保护等国家确定的重点工程和国土绿化行动,生态环境总体退化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为持续优化生态系统结构,我盟将占全盟国土面积的64.18%的地域划为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保护。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十三五”以来,我盟累计完成林草生态建设4200多万亩,建设浑善达克沙地锁边防护林445公里,实现了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以2021年为例,全盟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0.7%,较“十二五”末提高5.5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7.58%,较“十二五”末提高0.05个百分点;流动、半流动沙地面积较“十二五”末减少330万亩,草原生态功能显著恢复提升。


望得见青山,看得到绿水,一年年生态修复,让一片片退化的草原重获新生。“锡林浩特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成为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典型案例。六个草原牧场入选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名单,正蓝旗上都河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生态领域“国字号”称号达到10个。建成完善了多伦县百万亩樟子松、东乌珠穆沁旗宝格达山30万亩水源涵养林、锡林浩特市30公里锡林河生态恢复涵养带和毛登牧场63万亩现代草业经营基地等一批精品工程。同时,生态承载力指数较2000年提高30.76%,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斑块数量减少了19.4%,土壤保持功能增加20.33%,碳固定功能增加19.72%,水源涵养功能增长30.24%,鸟类总数增长40.0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增长18.52%。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