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追青逐绿 共绘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时间:2023年05月06日编辑:张雅娟
导读: 暮春时节的陈巴尔虎旗陶海湿地开阔清冷,充满生气。湖水、芦苇、候鸟互为辉映、浑然一体,演绎出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

暮春时节的陈巴尔虎旗陶海湿地开阔清冷,充满生气。湖水、芦苇、候鸟互为辉映、浑然一体,演绎出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


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数万只候鸟云集。4月13——15日,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4月鸟类例行监测,共监测到鸟类51种19693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3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3种。


呼伦贝尔市地方林业管辖区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13处,其中正式挂牌的国家湿地公园10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正蹄疾步稳地全力推进。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以“林长制”为统领,以“全面推进生态产业乘时乘势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以“生态产业助力经济发展”为总目标,不断提振精神、真抓实干,为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林草力量。


立柱架梁


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行稳致远


4月10日,在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体会议暨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和呼伦湖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会议上,呼伦贝尔市委书记高润喜指出,呼伦贝尔上下要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性自觉性,将其作为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实践,加快呼伦贝尔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支撑和改善民生福祉的务实举措,坚定不移、知行合一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良好生态环境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陈巴尔虎旗胡列也吐湿地,湖面上百余只小天鹅、大雁、野鸭子叫声此起彼伏,“陈巴尔虎旗共有6个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湿地公园。为保护这些生态资源,两年前成立了林业和草原保护与发展中心。”陈巴尔虎旗林草保护发展中心副主任姜大志说,两年来保护成果显著,猎隼、白尾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明显增加,今年又有大量的天鹅和大雁回到这里,群鸟嬉戏、翩然起舞,构成了一幅幅流动的自然画卷。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自1986年起,呼伦贝尔市开始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到目前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地方林草系统现管理各类自然保护地54处,总面积3.1万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自治区级6处,旗县级21处;国家森林公园4处,自治区森林公园1处,国家湿地公园1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地质公园2处,自治区地质公园2处,构成了推进呼伦贝尔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载体。


标准引领


护航生态保护建设实现科学转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手段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力武器。近年来,为强化科技支撑,呼伦贝尔市不断提高科研监测工作水平,各保护地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合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廊道构建、生态红线划定等提供多项基础数据和资料。


呼伦贝尔市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科负责人金宇告诉记者,呼伦湖保护区借助中俄蒙达乌尔国际自然保护区这一国际平台,与蒙古、俄罗斯等国的保护区管理机构在鸟类、兽类联合监测等方面开展跨国科研合作,推动自然保护区健康发展,为我国跨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了成功典范。


扎兰屯风景名胜区和扎兰屯秀水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地线长面广、生态良好、物种丰富。为促进区域内湿地保护和建设走上科学化轨道,景区管理局积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专业团队的合作,持续加强对景区和湿地内水文水质、动植物的科研监测,为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景区湿地资源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保障。截至目前,在恢复重建区和生态保育区分布设有水文水质监测点2个、植物资源监测点4个、鸟类监测点1个,定期开展大气、土壤、水体等湿地环境因子的调查监测工作,较为及时、全面地掌握景区湿地本底情况并进行分析研究,调查监测结果对湿地保护起到辅助作用,形成比较完善的监测体系。


如今,人们扎根这里、守护这里,在绿色生态中感受幸福,处处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强化监管


守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


行走在自然保护地,这里处处是绿水青山。充满生灵之美的湿地,是珍稀动植物的伊甸园。


2022年,呼伦贝尔市召开各级林长会议925次,发布林长令59个,开展巡查12950次。针对重点工作下发督办函,有效推动落实生态保护建设任务。林草系统建立管护站安排专职管护员对保护地进行日常巡护,购置安装视频监控平台及无人机橡皮艇等巡护设备,提高了巡护效率,从源头上遏制猎捕、采摘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同时,通过展厅及教育实践基地等以点带面展示、宣传保护地发展和保护情况,有效增强了群众生态保护意识,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生态、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生态保护的新征程上,呼伦贝尔市各级自然保护地管理部门的干部职工正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勇气,不断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编者按:巢于丛、栖于水,繁衍生息、南迁北归。眼下,正是候鸟重返北国大地的高峰期。


呼伦贝尔市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日趋完善,湿地保护与修复措施得力,鸟类栖息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这里吸引不少候鸟前来“打卡”,呈现出一幅幅鸟与人类、鸟与自然、鸟与城市和谐共处的优美画卷。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