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知行合一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良好生态环境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是呼伦贝尔人与青山绿水的美丽约定。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加快推进落实“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建设的五大任务,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奠定坚实基础。
出实招 见成效
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出实招,见成效,这是呼伦贝尔的承诺。自2019年启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以来,我市持续推进顶层设计,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纳入旗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绿色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连续五年在市委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两会”上,对创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2021年呼伦贝尔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深入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做好生态工作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我市编制了《呼伦贝尔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9—2025年)》及实施方案,制定了年度创建工作方案、工作计划,细化部门职责,分解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工作中,各有关单位及部门以创建为抓手,全领域全过程推动绿色发展转型,绿色发展指标走在内蒙古自治区前列。经过近年来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全市创建9项申报基础条件和36项建设指标已全部达标,于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进行了申报,均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推荐并通过了国家专家组审核。
2023年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统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呼伦贝尔样板”目标任务。脚踏实地迈步前,勇往直前无畏怯。呼伦贝尔不断把握新机遇、战胜新挑战。目前,已编制了2023年创建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年度创建工作已全面启动。
重落实 强举措
厚植生态保护意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责任和神圣使命,自觉用创建工作和绿色发展的实际行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我市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修订了《呼伦贝尔市环境保护工作职责》,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确保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有序、推进有力、落地有效。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全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抓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全市生态保护工作成效。并不断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充分发挥行政执法、公安、检察等各方面力量,对相关领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严格查处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着力在全社会营造共同参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的浓厚氛围,切实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见行见效。
此外,我市还不断创新生态环保监管机制,坚持统筹兼顾,生态环境整体质量显著改善。完成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项目40个,累计投资49.98亿元,实现保护区数字化监测全覆盖,目前,呼伦湖丰水期水面面积达到2244.3平方公里,水量达到139.7亿立方米,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全市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6.15%。实施天保工程3572.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35%,森林蓄积量达13.15亿立方米。
4月的呼伦贝尔,万物复苏,草长莺飞。蓝天白云,美得令人窒息。不需要任何特效,不需要任何滤镜,随手拍出来的天空,就像精彩大片。
您看到的一切得益于我市大力实施精准治污,突出重点领域大气污染治理,深度治理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严格春季秸秆禁烧管控,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全区首位。2022年呼伦贝尔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100%,获评全区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级。如今,呼伦贝尔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
新思路 新目标
共同守护美丽家园
行走山水间,守护好美丽家园重任在肩。我市将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引,持续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持续发挥引领作用,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巩固拓展创建成果,努力走出一条有呼伦贝尔特色的创建路子,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呼伦贝尔汇聚绿色动能。
为此,我市将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持续做好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推动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
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意,在2018年—2020年开展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绿色价值核算结果显示:以2018年为评估核算基准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6160亿元/年。这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首次以直观的货币形式呈现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为人们提供生态产品的服务价值,这也为呼伦贝尔生态在保护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未来,呼伦贝尔将持续做好“绿色”文章。把保护草原和森林作为长期任务,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加强大兴安岭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实施好天保工程。继续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全面落实《“十四五”期间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实施方案》。持续加强嫩江、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态保护,着力建设美丽河湖。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筑牢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2019年6月,作为内蒙古牧区现代化试点,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逐步拆除网围栏,整合了39万亩草场进行游牧,5800多头(只)牲畜,248名牧民加入芒来畜牧专业合作社,成了股东和社员。同时,还开启了“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全力打造集休闲畜牧业、现代牧区旅游、文化创意、非遗、低空飞行和生态文明建设高度融合的新业态。
生态为产业增值,产业为生态添绿。呼伦贝尔深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提档升级产业结构,深挖高质量发展潜力,推深做实“五大行动计划”,全力放大和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进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放眼未来,我市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为生态种下“绿色”希望,为产业贴上“绿色”标签,为城市书写“绿色”未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踏步发展。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