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放眼九原大地,巍巍大青山上草木吐绿,桃花灼灼,温情流淌的母亲河芦荻纷飞、天鹅成群,惠风和畅的九原,正在被春风唤醒。
近几年,绿色已成为新时代九原的鲜明底色。念活“山水经”、打好“绿色牌”、吃上“生态饭”、逐梦“绿富美”,九原区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拓宽绿色发展“生态路径”,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绿色九原、生态九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新动能。
●以“智”提质 筑牢绿色屏障
向荒山要绿,为人民造福。大青山横贯九原区北部,是包头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多年来,九原区通过实施大青山南坡绿化工程,将昔日裸露荒凉的岩石山体变成如今的草木繁盛,盎然的绿意一路蜿蜒,“荒山荒坡”真正变为“绿水青山”。
三分在种,七分靠养。绿化完成了,养护也是一道难题。在大青山南坡绿化养护区,工作人员收到手机APP上出现的“某区域土壤干旱缺水,需要浇灌”提示以后,只需要在APP上设定好灌溉位置、水量和时间,点击“执行”按钮,便可以开始对干旱区域进行精准灌溉。
不用耗时耗力,用一部手机就能轻松实现养护区的自动精准灌溉。2018年,九原区全面引入以色列耐特菲姆滴灌公司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打造的“生态林智能水肥一体化节水高效养护项目”,并成立了专业养护队伍,充分发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人工养护转变为智能设施养护,全面提升了养护质量和效率,实现了科技保绿、科技增绿。
系统的自动化让养护摆脱了人海战术,节省了大量人工成本;而系统的智能化则能够实现科学精准地灌溉与施肥,用最少的水肥资源,确保栽一棵树活一棵树、栽一片树绿一座山。
按照生态林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对水分与营养的需求,该系统可以自动监测土壤的干湿情况、地表温度、蒸发量等基础信息,哪里需要浇水、土壤哪里需要营养、浇灌量多少等数据信息均囊括其中。通过即时反馈的指令,小树、土壤的一声“咳嗽”马上便会转化为具体的灌溉施肥方案,避免了人工管理滴灌系统经常出现的灌溉施肥不及时和过量灌溉施肥等问题,真正做到按需、按期、按量自动供给水分和肥料,让树木“春风得意”。
“这套系统克服了我们九原区因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对树木成活的影响,生态林的成活率可达98%以上,年生长量比传统人工养护提高50%。”包头市林草局九原区分局林业和草原股股长苗培说。除了提升存活率,这套智能系统也让绿化养护真正做到了精准监测、精准灌溉、精准施肥,最终实现节水、节肥、高效的管理目标。“这套系统可以节约水资源70%以上。传统人工养护每年每亩用水量在300吨左右,而现在我们每年每亩用水量仅为90吨,全年节约水资源可达350万吨左右,节约的用水可供包头市1万人使用一年。此外,精准施肥也可以有效减少因施肥带来的水源污染,保持土壤结构、防止地力衰退。”
据了解,九原区大青山南坡绿化养护区每300至500亩生态林均配有一口井和一套以色列智能养护设备,全线共有36套设备房,真正实现了生态林养护标准化、规范化作业,创造了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首个智慧林业科技养护新模式。
以“智”守绿,九原区通过智能化林业养护让荒山荒地变成绿地青山,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在筑牢了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为美丽边疆美丽内蒙古打造了一道亮丽风景线,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叠加。
●保湿治水 做靓做优水生态
春风十里,水暖鸭知。春天的黄河湿地,风光绮丽,候鸟成群。天蓝水清、百鸟欢唱,成群的天鹅、野鸭等野生禽鸟在黄河湿地或翩然起舞、游弋嬉戏,或在岸边闲庭信步、怡然自得,形成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线。
湿地是“晴雨表”,飞鸟如同“温度计”。湿地的温润程度、鸟类的数量多寡,反映了一个区域生态价值的高低。在九原区黄河湿地管护中心主任周杰的眼里,黄河流经九原区的35公里,一年一个样。“以前人们不重视湿地保护,后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湿项目的实施,湿地自然生态得到了明显改善;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每年候鸟南飞或者北归的重要驿站,每年2月底到3月初,都有近万只天鹅、赤麻鸭等在这里驻足停留。”
夹河沿岸,风光旖旎。为保护黄河生态环境,九原区在昭君岛片区西部实施退耕还湿工程,2022年实施退耕面积2760亩,使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昭君岛片区湿地率提高到38%。同时,常态化开展湿地日常巡护巡查和野生动物及候鸟监测工作,对湿地范围内违规违法乱耕行为开展重点巡查,对过境候鸟进行监控保护。
不仅如此,九原区还全面建立三级河长体系,通过“河长通”巡河APP积极开展巡河工作,集中对河道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对河道内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建筑垃圾以及其他堆积物进行清理,对河道低洼积水、积污点进行填埋,对河道排污口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让一些河段脏乱差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为打造水质良好、水面清洁的水生态景观创造了条件。
如今,黄河流经九原区的35公里沿岸湿地自然生态得到了明显改善,流经九原区的河流道道都是风景。“我很喜欢拍黄河,但过去来黄河拍照,岸边总有垃圾,和黄河景色格格不入。现在来就明显不一样了,两岸干净了很多,景色更美了,能拍出很多令人满意的片子。”九原区摄影爱好者李先生举着相机,感慨地说。
“为了对退化湿地进行补水,我们正在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昭君岛片区内推进建设水利补水工程。目前工程已到竣工验收阶段,正在等待组织实施补水,补水完成后将有利于退化湿地自然恢复,增加湿地公园绿化盖度,促进野生植物生长、生存环境的修复。”周杰说。
●以“绿”换金 积蓄高质量发展财富
以绿换金,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近年来,九原区创新发展方式,积蓄高质量发展“绿色财富”。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打开“生态+文旅”经济发展的“天窗”,将“绿色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助力人民群众鼓起“钱袋子”,以“绿色发展”托举“稳稳的幸福”。
壮美逶迤,一脉青山迎朝阳。在梅力更风景区,山峰、柏树、陡峭山路、叮咚溪水、缥缈瀑布等尽收眼底,一年四季来这里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立足全区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禀赋,九原区在保护修复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将造林绿化与休闲观光相结合,开展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建设,围绕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森林旅游资源,建成以梅力更景区为代表的森林草原旅游产业,其中梅力更森林景区更是获评了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
森林康养火爆,沿黄游也成为新商机。沿黄一线,距离黄河畔十几分钟车程内,分布着已具规模的渔家乐、采摘园。周末到黄河边自驾游的张先生在微信朋友圈发出沿途美景,获得一片点赞。张先生表示,除了赏心悦目的美景外,这一趟走下来还发现了不少商机。“黄河沿线有很多优质的特色农产品,还有富有黄河风情的民俗文化和手工艺品,有机会可以做些投资尝试。”
置身于黄河谣景区,仿佛回到了阡陌纵横的农耕时代。旧渔船、原木桩、黄河石等黄河流域典型的元素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整个景区在原生态设计的烘托下凭添一份厚重与沧桑。在田禾采摘园,樱桃、草莓、油桃等采摘项目及餐饮项目,不仅可以让游客体验到亲自动手采摘的乐趣,还可以品味到地道的农家特色,让市民在工作之余享受田园生活的诗意。
“如今,随着乡村建设整体的提档升级以及包括黄河谣、采摘园等多个项目的拉动,黄河旅游已经成为包头市热门的旅游线路之一。”黄河谣景区负责人李沙说。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依托丰富自然生态资源,九原区坚持以“智”守绿、以“治”护绿、以“绿”换金,绿色发展成为了九原区现代化道路的显著特征。放眼广袤九原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美丽九原必将绘就更加壮美的绿色发展蓝图。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