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青山千重浪 “碳”中有真金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时间:2023年04月04日编辑:封雅静
导读: 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布局、加强规划引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用心、用力、用情守护运用好这片“绿色银行”。

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布局、加强规划引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用心、用力、用情守护运用好这片“绿色银行”。


资源保护 久久为功


——摸清呼伦贝尔家底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发展碳汇经济,呼伦贝尔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据统计,2022年,全市林地面积1630万公顷,森林面积1324.33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3.15亿立方米,草地总面积671万公顷,占自治区草地总面积的12.36%,草原植被盖度76.15%。湿地面积247.28万公顷,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9.77%,占全自治区湿地面积的64.7%,是全区湿地面积最大的盟市。


作为典型生态大市,呼伦贝尔市逐绿而行、久久为功扛起了祖国北疆生态脊梁的重任。在市委统筹谋划与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做好森林、草原、湿地生态保护和价值转化工作,积极发展碳汇经济,扩大森林碳汇评估范围,全力推进造林与再造林碳汇、森林经营碳汇等林草湿碳汇产品开发,深入探索地方标准,推动碳汇交易尽快取得实质突破。


发力行动 强力推进


——创建呼伦贝尔试点


呼伦贝尔市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围绕碳汇工作总体布局,以探索绿色价值实现路径为契机,深化碳汇制度创新,让生态文明建设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相关部门了解到,2023年呼伦贝尔市将发布“生态空间绿色核算总价值量测算成果”,在着力破除制约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上积极探索,挂牌成立市碳汇交易协调服务中心,弥补了呼伦贝尔市在碳汇交易领域职能配置的空白,激发了碳汇交易活力,为多举措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效助力。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签订业务委托协议书,加强合作交流。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并制定专项实施方案与考核评分办法,进一步拓宽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成果转化途径。


作为呼伦贝尔市探索碳汇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集团积极挖掘森林、草原、湿地作为“碳库”的经济属性,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立呼伦贝尔林草碳汇科技有限公司和呼伦贝尔森林草原湿地碳汇研究院,积极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市委部署竭力推进额尔古纳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阿荣旗、柴河林业局碳汇试点建设工作。


额尔古纳市围绕碳汇工作始终跟紧脚步加快探索。通过数据统计建模摸清资源家底,扎实落实好碳汇规划方案、基础性造林等一系列工作,实现资源优势的价值转化。


拓展思路 加快步伐


——探索呼伦贝尔路子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国多省先行先试,努力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学习借鉴贵在落到实处,在吸收接纳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目前呼伦贝尔市正结合具体实际,对标先进找差距的同时锚定目标谋发展,积极探索绿色价值实现路径“呼伦贝尔模式”。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市委专题会议上提到,通过认购碳汇量替代生态环境修复的“碳汇+司法”,为碳汇林提供风险保障的“碳汇+保险”;其他省市推行从制度层面构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林业碳票”,创新自愿减排机制的“碳普惠”平台;专家学者提到通过购买碳汇实现零碳旅游、零碳赛事的碳中和……我们看到,各地在充分利用独特优势探索绿色价值实现路径。


2月23日,市委书记高润喜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在呼伦贝尔市调研指示要求贯彻落实情况汇报,调度推进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任务。会上提出,下一步,呼伦贝尔市将依靠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开展资源管护与整合,增加林草湿碳汇储量,推进碳汇产品开发,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探索林草湿碳汇监测、评价、开发、补偿、保障和推进机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又一个春天启航,呼伦贝尔全市上下始终以“在线”的状态和“奔跑”的姿态,披荆斩棘、闯关夺隘的拼劲,秉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韧劲,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作出“呼伦贝尔贡献”。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