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传承好绿色发展 守护好绿色屏障

来源:乌兰察布日报时间:2023年03月15日编辑:封雅静
导读: 辽阔的乌兰察布土地上,守护绿水青山的人,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为一代又一代“绿色接力”者树立榜样、坚定信念。“最美自然守护者”“塞上愚公”董鸿儒用42年拓荒造林,一辈子执着守护。

辽阔的乌兰察布土地上,守护绿水青山的人,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为一代又一代“绿色接力”者树立榜样、坚定信念。他、他们,激励着一代代的绿色传承者为抒写乌兰察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壮丽篇章接续奋斗。


“40年人生交给了谁,40年汗水洒在了哪?40年爱林如爱子,40年爱山胜爱家。”“最美自然守护者”“塞上愚公”董鸿儒用42年拓荒造林,一辈子执着守护。


董鸿儒,今年85岁高龄,已是耄耋老人,但言语铿锵,精神矍铄,讲起拓荒苏木山造绿林的故事,依旧是情深四溢。一提到“苏木山”,老人脑海中立马叠印出一系列人和事,虽然时隔几十年,但是他们依然贮存在老人的大脑深处,因为那是他一生守护的地方,一辈子魂牵梦绕的“家园”。即使是今日,从苏木山的管理者、护林员、炊事员到苏木山上的各种苗木,老人也依旧如数家珍。“前几天那场雪下得好啊,缓解了林场防火压力。”老人每天惦记的还是山上的苗木怎么样,病虫害防治做没做好,防火措施完不完善,护林员今天是谁上班……


“1958年,我走进苏木山,那时的条件非常艰苦,环境十分恶劣。而且苏木山当年的水土‘脾气’也怪,无论杨树、桦树,还是杏树、榆树,愣是种不活。10多年间,我带着林场技术员四处学习、反复摸索,终于在苏木山上栽下1200多亩华北落叶松。第二年,落叶松抽出新梢,成活率达90%以上。到1980年,苏木山造林面积达10万多亩,成活8万多亩,产值3亿多元,填补了内蒙古西部高寒山区植树造林的空白。”回忆起在一片荒芜陡峭的不毛之地上自力更生、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奋斗经历,老人的眼里依旧满是坚定。


40多年间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流过的汗、趟过的路、背过的树、浇过的水,每一笔都深深地印刻在奋斗过的地方。当山绿了,人也就老了。1999年董鸿儒退休后,依然保持着共产党员“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本色,继续发挥余热,自主承包了一片林地培育树苗,为兴和县各乡镇和苏木山林场的荒山造林、公路绿化提供大量优质苗木,在苗圃率先引进耐旱耐寒优良速生树种樟子松,成功填补了兴和县造林树种的空白。在他的带领下,兴和县办起了30多处小苗圃、小林场,带动当地群众积极创收、脱贫致富。


以山为伴,以苦为荣,董鸿儒一个人用一辈子干了一件造绿、护绿、爱绿的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护林人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地走在爱绿、植绿、护绿的道路上。


接过绿色“接力棒”,新时代的林业人再次用心、用情、唱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协奏曲”。“董老前辈扎根荒山播绿林的故事深深影响着我们,那是那一代人对绿色的执念,对绿色的坚守,对绿化祖国作出的贡献。接过绿色的‘接力棒’,我们要继续传承、弘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勉敬业,尽心尽力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的风景线。”现任苏木山林场场长张锋满腔情怀地道出对绿化事业的传承与坚守。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