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生态美景入画来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时间:2023年01月05日编辑:刘旭
导读: 建设国家生态治理典范。深入贯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重要要求,总结推广荒漠化治理的“毛乌素经验”和“库布其模式”,全面落实“双碳”目标,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十大行动”,加快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回响


建设国家生态治理典范


建设“四个国家典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增进民生福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在生态治理、文明创建、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上取得显著成就,毛乌素沙地创造了治沙奇迹,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市人均GDP和部分社会保障指标位于全国前列,连续四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被列为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我们将结合“两个屏障”建设,持续巩固优势、放在优势、创造优势,擦亮金字招牌,建设标杆典范。


建设国家生态治理典范。深入贯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重要要求,总结推广荒漠化治理的“毛乌素经验”和“库布其模式”,全面落实“双碳”目标,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十大行动”,加快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见闻一


引“黄”入“沙”  点“沙”成“金”


“养牛、养螃蟹两项加起来,年底收入上百万元,应该没啥问题。”牧民老满底气十足地说。


老满名叫那仁满达呼,家住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音温都尔嘎查,因为在沙漠里养螃蟹而远近闻名。沙漠里养螃蟹在以前简直是天方夜谭,现在却是老满腰包越来越鼓的“致富良方”。


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这曾是人们对库布其沙漠的印象。曾经的“死亡之海”“生命禁区”,如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在夏季时分走进水生态治理区,放眼望去就会看到,水道顺着沟壑蜿蜒,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沙漠湿地,水面上鱼儿欢跃,岸边灌木遍布、绿草如茵,牛群悠闲觅食,水鸟翱翔天际,处处都充满了生机。


这沙水共存、生态和谐的独特景观源于水。而水,究竟从何而来?神奇的沙漠湿地又从何而来?这还得从库布其沙漠涌现出的“水生态”讲起。


黄河流经杭锦旗249公里,是全国黄河流经长度最长的旗县,每年有310亿立方米的黄河水从这里流过。受气候影响,这里每年要经历流凌封冻和开河流凌两个过程,凌期长达120天。冬季封河先从下游封,春季开河先从上游开,每年开河封河,上游大量流凌,凌块堆集,极易卡冰结坝,给防凌防汛造成巨大压力。而与黄河并肩而行的库布其沙漠因缺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劣,当地农牧民生存面临困境,被迫转移搬迁。


面对这样的两难境地,杭锦旗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出发,2015年至今,由杭锦旗政府筹资,在南岸总干渠22公里闸建成分凌引水闸1座,新建引水渠38.5公里,建设生态围堤17.92公里,引水流量30立方米/秒。杭锦旗还进一步完善了项目连通功能,继续延长生态围堤10公里,并建成退水闸1座,退水渠3.6公里,与总干渠连通。形成从黄河引水、自流经过库布其沙漠、再退还黄河的水循环格局。2019年又向东推进5公里,形成湿地近120平方公里。


“引黄入沙”项目的成功实施,让杭锦旗多年以来的沙害、水害得到了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发生质的转变。水来了,沙漠绿了,水生态库区长满了芦苇、蒲、红柳、水草等20多种植物,20多种飞鸟栖息翱翔,鱼虾蟹畅游水底,周边人工种树2万多亩,成活率达到90%以上,生机盎然。同时,湖泊、湿地给周边农牧民带来致富机遇,让他们端上了生态“金饭碗”。


青山绿水纳福地  早有“候鸟”立上头


见闻二


冬日斜阳下,国家级湿地公园——内蒙古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映衬在天边,显得虚幻而缥缈。在萨拉乌苏湿地公园牧场湾冰冻的湖面上,成群结队的赤麻鸭时而嬉戏追逐,时而悠闲觅食,时而展翅飞翔,场面十分壮观。


“从12月初,越冬候鸟陆陆续续来到了这儿,现在大约有两万多只,主要以赤麻鸭为主,数量比去年多。我们定期对湿地公园进行巡逻,每天对候鸟栖息地进行巡查,在气温逐渐变低、候鸟取食不便的时候,还会撒玉米粒进行人工投食,全力为越冬候鸟营造安全的栖息环境,确保它们安全越冬。”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巡护员曹春生说。


内蒙古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达3000.4公顷,是我国少有的沙漠大峡谷湿地。丰富的湿地资源孕育了河套人文化、大夏文化和蒙古文化等人类古代文明,对保护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无定河水源水质、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保护水资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生存环境,特别是河谷湿地资源为鸟类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我国候鸟迁徙中转、越冬和繁殖地之一,享有“大漠碧湖 飞鸟天堂”的美誉。


湿地是水生态循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近年来,乌审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全旗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来抓,周密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力度,确保了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吸引来了许多候鸟来此中转、越冬和繁殖,公园内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目前,年监测到赤麻鸭、大天鹅、苍鹭等各类鸟类40余种4.5万余只,鸟类数量较公园成立之初增长了9倍。每年3月至9月,在巴图湾水库小河口、范家沟湾有700余只苍鹭、白鹭在此繁衍生息,从形单影只到成群结队,候鸟对萨拉乌苏湿地公园的青睐,足以说明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成效。


春风又“绿”毛乌素


见闻三


“黄沙滚滚漫天来,白天屋里燃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


走进乌审旗乌审召镇的牧区大寨博物馆,毛乌素地区当年恶劣的生态状况从图片资料上依然清晰可见。


“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难道守着万亩土地,却要甘心家园被黄沙掩埋?改变,势在必行。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鄂尔多斯各族人民响应绿化祖国号召,掀起─场全民治沙的绿色革命。


林场像是散布在毛乌素沙地的“绿色精灵”,为农牧民提供苗木草种,传授治沙经验。从挖草甸围库伦、兴建草库伦和树库伦,到“前拉后挡”与“穿靴戴帽”治理沙丘,再到飞播造林铺开绿毯,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克服自然条件、技术、资金等困难,代代接力,探索出了各种科学治沙方法,有效地锁住了一道道“沙漠黄龙”,让寸草不长的荒漠变成了林草葱郁的草牧场。宝日勒岱、殷玉珍、谷起祥、十三姐妹、吉日嘎拉、乌兰陶勒盖治沙站……乌审旗涌现出一大批远近闻名的治沙模范。


殷玉珍整年泡在风沙里,植树治沙成了她最大的愿望,和她的喜怒哀乐甚至生命紧紧连在一起。“为了给子孙留一片绿荫,再苦再累也认了。”


“时常做梦,梦见自己在故乡的土地上种树,那是我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候。”时至今日,宝日勒岱老人最割舍不下的还是沙漠的绿化。


年复一年的综合治理,让毛乌素沙地的沙患少了,生态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向沙漠要草、要水、要料、要树”的“四要”誓言渐渐变成现实。如今,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近70%,沙地生态呈现整体改善态势。勤劳纯朴的各族农牧民在黄沙中踩下坚实的绿色脚印,书写了沙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