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进展到啥程度了?现在能看到效果吗?”春末夏初之际,跟随通辽市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项目推进中心工作人员前往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施工现场,记者有些迫不及待。
“完成招投标的子项目基本上都开工了,效果如何我们也得到现场去才能知道。”看得出来,面对这个全国首批十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之一,也是目前通辽市单体投入最大的生态工程,工作人员心里也不托底。
一丝失望从心底涌出。想象中,这么大体量的工程本该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随手一抓就是一大把鲜活的故事。可沿途略显荒凉的景象,让我认清了现实——在全国四大沙地之首的科尔沁沙地中完成2115.12万亩土地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谈何容易?
“这个工程涉及的点多面大,不少子项目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可以说是全国十个山水工程中统筹难度和施工难度最大的。但是咱们通辽人治沙有经验,搞生态建设也有决心,我们都做好了脱皮掉肉也要把工程做好的准备!”带着必胜的决心,我们从春天走到冬天,几乎踏遍通辽市的每一处土地,见证了科尔沁草原上的一处处裸斑被绿色覆盖,散落四处的绿地被串联成一块完整的草原……
瞬间风力 9级!
风沙中的坚守
来到科左后旗阿古拉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区,还没等站稳,就被一阵狂风吹了一个趔趄,裸露在外的皮肤瞬间就上了一层“黄沙妆”。
大风、缺水、流沙,是许多栽种在沙地中的小树苗难以跨过的“坎儿”,这也是在沙地中种树成活率不到50%的主要原因。
“咱们这个项目区里的树,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栽种就保活!”放出这番豪言的是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林业正高级工程师朝克吐。“我们根据科尔沁沙地沙土蒸发量大又快,而且风速等级高等气候和立地条件因素,研究出来‘深栽浅埋’等一系列造林新技术,在沙地里种树的成活率提高了很多。”
“深栽浅埋”就是用机械在沙地里挖一个近1米深的坑,将樟子松树苗栽种到坑内,回填40—50厘米的土,让树苗在近半米深的坑中占据抵抗风沙干旱的有力条件。
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经实际数据分析,采用“深栽浅埋”造林新技术后,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提高到90%以上,且苗木长势旺盛,亩均节省成本963.5元,还可免去补植、补造过程,减少50%的浇水次数,节省水资源55.8%。
看着科左后旗大地由黄变绿,与风沙博弈了30多年的朝克吐脸上挂着胜利者的微笑。
地面温度 56℃!
高温下“播绿”
“晚上梦到自己在热锅里烤着,想找凉快地方找不着,一下子就醒了……”
盛夏时节,在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南部片区沙化土地综合修复通辽市科左后旗固日古勒吐标段,见到施工负责人哈斯朝老时,他一边指挥工人往沙地里搬树苗,一边“抱怨”植树多年第一次碰到这么棘手的工程:“好多地块车都进不去,这地方,到哪都是高温,想找个地方凉快一下,根本找不着,人就像在热锅里……”这大概就是哈斯朝老梦到自己在热锅里的原因。
烈日当空,裸露的黄沙贪婪地吸收着热量,地面温度快速上升。为了防止皮肤灼伤,工人们穿着长裤和长袖上衣、用帽子和围巾把头裹得严严实实。上午10:00左右,停在施工现场的车显示地面温度为56℃,工人们在热浪中踏遍沙丘的每一个角落,播下一颗颗“绿色种子”。
“我们最开始种的那片坨子,小树已经长出新叶了!”哈斯朝老兴奋地“炫耀”着这十几天劳作取得的成果。在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南部片区沙化土地综合修复子项目各标段,随处可见紧张有序的施工场面,待工程全部完成,将有1000万亩沙地得到高质量治理修复,散落在科尔沁大地上的片片绿洲将被连接成整体。
当历史上水草丰美的科尔沁草原以更加美好的状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时,绿水青山带来的盎然生机将是对辛勤和汗水最好的回报。
“天上掉馅饼”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刚走进科左中旗花胡硕苏木南柴达木嘎查,一垄垄整齐列队的干草捆便映入眼帘。嘎查书记白那日苏正在地里查看干草打捆情况,合计着今年的收成:“村里一共有1万多亩地的草,粗略计算一下,能增收200万元。”
“这地原来全是长的野麻和杂草,牛羊不吃,就一直荒着。现在有专家给我们种上了好草,环境好了不说,还增收了不少!”
“今年6月份种上的,这才两个多月,就有收入了!”
“这草是多年生,来年不用再种了,就等着收草收钱啦!”
“我们没掏一分钱,啥也不用管,这不就是‘天上掉馅饼’么!”
……
在白那日苏家帮忙打捆装车的村民个个喜笑颜开。
村民所说的“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是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中的一个子项目——重度退化草原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1.2亿元,计划在科左中旗、开鲁县、扎鲁特旗修复重度退化草原10万亩,由专业团队因地制宜开展科学规划,通过科学配比,将不同品种的草混合种植,不但可以快速修复退化草原的植被,还能帮助当地农牧民创收。
“现在,不少村民看到地上长好草带来的好处,也都有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我们都不用做宣传、做思想工作,大伙儿积极性都挺高。”白那日苏说,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在这里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高配”车亮相
技术支撑助力生态保护
听说一辆同时搭载激光雷达、红外全景雷达、高光谱相机、鸟类声纹探测仪和大气质量监测仪等设备的车来到通辽开展现场试验,记者迫不及待地赶到监测现场,一睹这辆多功能生态巡护车的风采。
该车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于2022年8月研制完成,并于8月30日到通辽市生态保护红线和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现场试验,为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2019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创新提出天基卫星、空基“卫星”(地面铁塔等高空平台)、低空无人机、移动走航和地面观测五种手段为一体的“五基”协同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并将通辽市设为全国首个试点城市。
“从8月30日到9月7日,我们在通辽市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区都进行了走航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可以初步判断通辽的生物多样性状况是比较好的,而且防护林的树高、覆盖度都比较高,防护工程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施蕾蕾博士告诉记者,此次投入使用的多功能生态巡护车,就是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红线保护区等重要生态保护区域地面移动巡护监测手段的创新。
节肥增效
端牢饭碗有保障
9月下旬,记者来到科左中旗花胡硕苏木大伙房嘎查农业投入品污染减排项目区,6000亩密植玉米长势喜人。
2022年,大伙房嘎查农业投入品污染减排项目区施用新型缓控释肥可防止玉米苗期生长过旺,底部节间较短、抗倒伏,玉米拔节开始到大喇叭口期单位供应充足,实现节肥增产目标。
大伙房嘎查村民王福贵家里的70亩地就在项目区内。看着自家的玉米长得比往年好,增收的喜悦挂在王福贵脸上:“按照这样科学方式种地,投入上降了不少,产量还增了,一亩地至少能多打200斤玉米!”然而,让王福贵高兴的不止增产这一点,“以前是大水漫灌,家里几个人跟着忙活,现在不一样了,一刷卡就能浇水施肥,家里老人、妇女都能种好地,男劳动力解放出来还可以再打一份工,又增加一份收入。”
农业投入品污染减排项目是“山水”工程农田生态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有机肥使用、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治理、更换高效喷头、建设残膜处理厂、回收耕地残膜等综合措施,使全市5万亩土地达到提高地力、节肥增产的目标,从而保障粮食生产过程绿色环保、增产增效。
强效“除疤”
废弃矿山变生态乐园
一道道深浅交错的沟壑仿佛被灼烧过的伤疤,让原本葱郁的草原变得面目狰狞。在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水源涵养区矿山生态恢复扎鲁特旗北宝力皋一区施工现场,看到无人机拍摄的待治理区域画面时,心好似被一只大手揪了一下。
“这片废弃矿山里,最深的矿沟深度超过30米,是全市153个需要恢复的矿山里面积最大、治理难度最大的,也是故事最多的。”项目施工负责人、中国地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刘伟的话勾起了记者的好奇心……
2022年5月底,施工前用无人机航拍地形时,工作人员发现了两只小狐狸。正当大家研究怎样处理这一情况时,当地的牧民胡日查找到施工队,给大家看了他拍摄的小狐狸的视频,并建议施工队等到小狐狸长大出窝后再开工。
“我们当即决定延期施工,还根据狐狸窝的位置重新制定了施工方案。”刘伟告诉记者,一个月后,胡日查告诉他们小狐狸已经出窝,可以独立觅食生活了,他们的施工队才重新进场。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影响,施工队专门为狐狸窝及周边的较大树木设置了警戒带,并将部分大型机械更换成精准度高的小型机械,尽可能地增加精细度、减少施工噪音。
时间一天天过去,地面上的沟壑被填平,再看无人机拍摄的画面时,狰狞的伤疤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光洁的地面。“施工结束后,我还专门到狐狸洞附近看过,发现小狐狸们时常回来,说明它们没有弃巢。”确认这样的大型工程并没有对野生动物的生活造成影响,胡日查的心才彻底放下。
“明年我们计划在这里搭配着种上灌木和草,到了雨季,设计时特意预留的低洼处就能变成水塘,到时候这里就会变成野生动物的乐园!”说到这里,刘伟的眼中充满期待,记者仿佛也看到了小动物们在新家里尽情嬉戏的美好场景……
假期“补课”
36万亩农田提档升级
初冬时节,科尔沁区大林镇农业水肥一体化工程项目区,几十名工人正在农田里忙着挖槽、下管、打井,原本因气温低而“休假”的农田,竟比春耕时还要热闹。
“我们现在抢抓时间赶工期,是为了明年春耕的时候农民能用上全新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让项目区的农田实现节水环保增产增效。”工程负责人告诉记者,农业水肥一体化工程是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地下水超采治理修复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全部完成后,20万亩水肥一体化农田将在缓解地下水超采的同时提升农作物产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距离大林镇100多公里的科左中旗舍伯吐镇前章古台嘎查,“山水”工程地下水超采治理修复单元的农田盐渍化治理工程现场,机器作业的隆隆声打破了“冬闲”农田里的寂静——施工单位的工程车正在按照“药方”给耕地“治病”。
该嘎查党支部书记王金成在施工现场看到泛着病态白光的土地“服药”之后变成浅棕色的松软土壤,眼中充满期待:“今年春耕的时候,我在宝龙山镇看到这个工程,就感觉能有效果,等秋收的时候再去打听,平均一亩地增收200多斤!”有了改良的土地,王金成对增产增收信心十足。该项目全部完成后,通辽市将有16万亩盐渍化耕地得到有效治理,制约科尔沁草原生态提升的土地沙化、地下水水位下降等问题将得到缓解。
有了好项目做支撑,通辽市的36万亩农田利用假期“补课”,“后进生”有了赶超冲刺的能力,铆足了劲,誓要在2023年农业生产大赛上一雪前耻。一场更加节水高效、更加生态环保的绿色发展竞赛在科尔沁大地拉开序幕……
截至12月初,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30个子项目中29个已开工,完成投资29.49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00%。
不难看出,该工程实施不到一年时间就已经取得了不俗成效,这与工程高标准设计规划和扎实有力推进密不可分。宏观上,工程将科尔沁草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打包”整合到一起,统一规划进行保护和修复;微观上,通过实施十大类工程30个子项目,将制约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提升的草原生态退化、土地沙化、地下水水位下降这三大问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科尔沁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渐增强,科尔沁大地变了模样。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尔沁大地将山更清水更秀、林更茂田更丰、湖更净草更绿、沙更稳民更富,科尔沁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如画景象将重现在世人面前!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