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构筑绿色长城 实现“绿进沙退”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时间:2022年12月22日编辑:刘旭
导读: 近十年,锡林郭勒盟始终将生态保护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编制实施全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全力抓好草原生态修复、沙地综合治理、水系湿地保护等国家确定的重点工程和国土绿化行动,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环境总体退化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望得见青山,看得到绿水,一年年生态修复,让一片片退化的草原“重获新生”。


守护好这片苍翠,事关锡林郭勒永续发展,更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盟,切实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是锡林郭勒必须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际行动。


近十年,锡林郭勒盟始终将生态保护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编制实施全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全力抓好草原生态修复、沙地综合治理、水系湿地保护等国家确定的重点工程和国土绿化行动,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环境总体退化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实现“双增”,沙化土地面积和沙化程度实现“双减”。2011—2021年,全盟草原平均植被盖度为46.19%,产草量58.82公斤/亩,比2000—2010年增加5.85个百分点和19.24公斤/亩,多年生牧草种类增加,群落结构趋于合理。同时,全盟沙土地面积减少到8835万亩,与2010年相比减少42万亩,其中流动、半流动沙地面积减少到710万亩,减少334万亩,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建成了长420公里、宽1—10公里横跨五个旗县的林草生态防护体系,有效遏制了沙地的扩展蔓延。


在锡林郭勒腹地,浑善达克和乌珠穆沁两大沙地横贯东西,分布面积5295万亩,占盟域面积的17.4%,以沙地治理为主的草原生态修复是巩固好“天然不动产”的重点。


在东乌珠穆沁旗乃林高勒流域,植被长势茂密,河水九曲回肠,很多年里,这片草场是满都宝拉格嘎查和巴彦布日都嘎查50多户牧民放牧的夏营盘。曾经一度的集中放牧,牛羊超载,让这片草场遭遇不能承受之痛,随之而来的是不断退化、沙化。为了使草场不被废弃,该地区申请并获得了国家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以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自2019年底至今已连续三年全面禁牧,共治理草场面积14.5万亩,干草产量每亩提高15公斤以上,生态修复成效可观,还原了历史上水草茂密的景象,沙地变成打草场,肉眼看得见的变化也增强了当地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如今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已实现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巨变。总面积10182平方公里的正蓝旗,66%被浑善达克沙地覆盖,作为京津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当地启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等一系列项目工程,推行草畜平衡与休牧、禁牧、轮牧“三牧”制度,采取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围栏封育等生态修复措施。经10年治理,浑善达克沙地重度受损地区基本得到有效治理,流动、半流动沙地基本固定,野生动物数量、生物种群有所增加,草原植被状况正在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据了解,盟级财政每年安排3500万元,以每亩补助30—65元的标准,对浑善达克沙地小扎格斯台重度沙化区等4个重要生态功能区,试点实行特殊保护措施,生态恢复明显,深受基层干部和牧民认可。


作为生态安全屏障的锡林郭勒,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发展潜力也在生态。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多年来,我盟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自然修复和工程治理相结合,遵循植被生长规律和水资源承载能力,重点治理重度退化沙化区,提前干预中度和轻度退化沙化区,提高生态修复治理建设的综合性、系统性、长效性。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森林抚育、造林补贴等项目支撑,以六个百万亩(樟子松、沙地榆、灌木柳、水源涵养林、低效林改造、重度沙化区治理)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实施退化草原、两大沙地、三个水系等重点区域修复治理。


2013年以来,全盟累计完成生态治理建设面积1973万亩,其中草原建设面积1124万亩、林业建设面积849万亩。建成完善了多伦县百万亩樟子松、东乌珠穆沁旗宝格达山30万亩水源涵养林、锡林浩特市30公里锡林河生态恢复涵养带和毛登牧场63万亩现代草业经营基地等一批精品工程。“锡林浩特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联合国草原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向世界推荐的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草原生态修复样板。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