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手触绿意,脚下难觅沙。樟子松、柳条、杨树交织而成的密林中,曾经的“沙窝窝”不见踪影,拔地而起的树木拼成巨大的“调色盘”,把浑善达克沙地装扮得格外美丽。
采访中,林间偶遇一位捡松塔的老人,他说:“那时满眼黄沙,种啥啥不收,穷怕了,更怕孩子们也受穷……如今你看看这茂密的林子,孩子们守着这绿色银行,你说我们还怕啥?啥也不怕了!”
草方格锁住了沙,牛羊进了棚圈,草木染绿了沙地,家家户户进入小康,村落嘎查脱贫致富……每人每物、一景一村落,都在为我们讲述锡林郭勒人几十年治沙止漠的初心。
近十年来,锡林郭勒森林覆盖率达到7.59%,比2010年提高0.45个百分点;全盟沙土地面积减少到8835万亩,比2010年减少42万亩,其中流动、半流动沙地面积减少到710万亩,减少334万亩。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建成了长420公里、宽1—10公里横跨5个旗县的林草生态防护体系,横贯东西的大沙带变成了绿丝带,“黄色野马”实现了绿色蜕变。
在锡林郭勒,“绿色”是目标、是任务,更是起点和源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称号是荣誉,更是鞭策,我们始终清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用愚公移山的韧劲儿刻写着“绿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在“生态优先”的征程上,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停车驻足,骋目流眄,浑善达克生机无限,满眼绿色中,正与生态发展牵手,与萧黄落后作别。
赤地千里、流沙滚滚。距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公里的“黄色野马”——浑善达克沙地,曾是离京津地区最近的“大沙盆”,满目萧条,生机无存。
浅草绿树、绿中找沙。这条横贯东西的大沙带如今变成了绿丝带,樟子松、杏树、杨树交织其中,拼成了巨大的“调色盘”,美得别有韵味。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处处草方格锁住沙丘,一群群牛羊进了棚圈,一片片绿色草木持续扩展,一座座村庄摘掉贫困的帽子,一户户人家进入小康,艰苦卓绝人与沙斗,让荒漠变成了绿川,让沙源地实现了华丽转身,草原干部群众在生态向好、百姓富足的融合发展中开出了“锡林郭勒药方”,展现了“锡林郭勒智慧”。
“无为”修复+“有为”转变,护绿有方
驱车沿浑善达克沙地一路向南,你会发现绝大部分沙地都被围封起来,即使是在秋天,也能看到网围栏内林草虽已枯黄但腰枝依然健壮。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五大沙地之一,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9个旗县市和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总面积约5.7万亩。2000年之前,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急剧恶化,源于这里的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威胁华北。特别是2000年春,沙尘暴10多次袭扰京津等地。
为扭转生态恶化局面,2000年到2010年,国家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锡林郭勒确定了“生态固基”发展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飞、封、造、禁、移、调”多措并举对沙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推行轮牧、休牧等保护措施,让自然修复唱主角,草畜平衡入户,休牧轮牧有偿有序推进……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规律,科学保护修复的生态治愈“法宝”,一步步“驯服”了这匹狂躁的“野马”,使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浑善达克沙地生活着20多万人。他们大多从事畜牧业生产,饲养近240万头(只)牲畜,是一个生产、生活、生态交错地带。
在沙地生态治理过程中,最难办的就是如何解决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为破解这一难题,锡林郭勒盟加快调整优化沙区产业结构,积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取得生产、生活与生态屏障建设多赢的效果。
提起“那日图”,锡林郭勒人都不陌生,它地处浑善达克沙地,位于海张高速锡林浩特南130公里处,是很多人出行的必经之地。近年来,人们途经这里可以发现,道路两旁的植被盖度逐年提高,已难觅当年那裸露的沙丘。
2016年,正蓝旗那日图苏木高格斯台嘎查获得了“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从严重荒漠化到“全国生态文化村”,高格斯台嘎查牧民哈斯巴特尔的话一语中的:“要富更要绿。国家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让我们嘎查的生态环境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要想实现增收又增绿,我们也得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不能再有‘靠天养畜’的想法。”多年来,哈斯巴特尔带头示范,逐步引导牧民们减羊增牛,在引进西门塔尔牛的同时,不断进行牛的改良。嘎查的牲畜数量没有增加,牧民的收入却提高了,走出了一条积极尝试与探索的生态保护建设之路,更走出了一条“绿”与“富”的双赢之路。
“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植绿有劲
看着一棵棵亲手种下的树木、一片片黄悠悠的沙窝子披上绿装,马云平感到自己和家人几十年来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值得的。
65岁的马云平是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多伦诺尔镇新民村人,曾几何时,新民村饱受沙尘侵扰,全村周围沙漠化极其严重,农田被黄沙吞噬,牛羊在风沙中迷失……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制约了经济发展,贫困也如影随形,马云平回忆:“那时候,我们两口子看着一大片黄沙真的觉得没出路了……”
新世纪之初,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锡林郭勒拉开了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政府鼓励村民承包五荒土地,退伍回乡的马云平大胆站出来承包了新民村3700亩沙地。就这样,一个一个地挖树坑,一棵一棵地种树苗,十年又十年,他和妻子终让3700亩沙地披上绿衣。2017年,马云平被评为全国治沙模范,他说:“故土难离,风沙侵害了我土生土长的地方,防沙治沙这个事我一定会做到底。”
如今,在马云平的绿色家园里农、林、牧多种经营初具规模。他又琢磨着在林间、林下种植经济作物,既能增收,又能固沙。现在,依托较好的生态环境,日子越过越红火。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群众也纷纷加大投入造林种草、防沙治沙,发展经济,远离贫困……绿意披在了沙丘上,也根植在了老百姓的心里,绿色发展的信念在钱袋子鼓起来后更加坚定。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锡林郭勒盟更加凸显生态屏障的重要作用,视生态的屏障作用为锡林郭勒草原最大的功能,紧紧围绕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以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以2大沙地治理,4个水系保护治理、重点区域绿化为重点,以6个百万亩工程为抓手,借助国家和自治区项目支撑,相继启动了一系列重点工程,而几乎每一项工程都会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一手抓种树,一手抓增收”让生态建设和百姓致富达到双赢。
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几十年来,在锡林郭勒大地上,一大批像马云平一样的防沙治沙英雄脱颖而出,一棵棵青松、黄柳在老百姓挥舞的铁锹下茁壮成长,一片片由政府出资、群众管种管活的经济林收效正胜……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绿化和防沙治沙力度进一步加大,老百姓通过“绿色”脱掉贫困的帽子,全民参与防沙治沙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从而使防沙治沙事业有动力、可持续。
“生态向好+绿色产业”,点绿成金
多伦湖像一块湛蓝的宝石镶嵌在浑善达克沙地边缘,依山傍水、烟波浩渺、水秀草美、风景宜人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距离多伦湖不远处,国道510路旁,一幢幢装修气派的农家院鳞次栉比,游客络绎不绝,木色的装饰外墙尽显原生态的农家风情……这便是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有名的曲家湾。
曲家湾是多伦县滦源镇大孤山村的一个自然组,1997年,因修建西山湾水库,这个组的25户66人实行了生态移民。生态移民之初,曲家湾多数农户都以务农和养牧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生活条件匮乏,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农户们在贫困的边缘挣扎。
2002年,多伦县大力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曲家湾的农户们紧跟政策,围封禁牧、退耕还林。2011年,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等项目启动,从林种树种选择到低产低效林改造,曲家湾农户们又一次抓住了增绿增富的机会,林地面积由2000年的300亩增加到现在的4900亩。2012年以后,农户们逐渐从生态建设中享受到了“红利”,各项生态补偿,以及樟子松大苗销售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仅林业收入一项人均就能增收4000元。
生态好了,农民富了,旅游业也日益发展壮大起来。依托多伦湖、大河口水库两大景区,曲家湾农户积极以对外租赁自家门面房,自主开办农家乐、渔家乐餐饮住宿,提供旅游向导服务等形式投身旅游行业,一到旅游旺季,在曲家湾可以说一房难求。如今,曲家湾农家乐发展到十几家,可同时接待500人就餐、300人住宿,实现人均增收近1万元。
34岁的曲艳川早年离开家在外打拼,随着家乡生态好转,也回乡做起了旅游业。2018年,曲艳川在曲家湾投资260多万元,建起了1300多平方米的“曲家大院”,住宿、餐饮配套设施完善,头一年就有几十万元进账,曲艳川自信满满,也说起了这些年的内心变化:“小时候家里养牧务农,父母很辛苦但仍然挣扎在温饱线上,前些年国家政策好,我们靠种树绿化脱离了贫困,如今我们靠生态发展了旅游业,收入增加了,见识广了,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有房有车,大家开始追求体面的生活、文明的乡风,环境变了,人的精气神儿也好了,我们摘掉贫困的帽子,向往着更美好的生活。”
借绿色富民增收,凝聚着曲家湾百姓对文明家园的无限向往,更是整个锡林郭勒生态建设的最好注解。生态好了、家园美了、百姓富足了、文明向好的乡风也就形成了,而这一切源于“绿色”,又不止于“绿色”,“绿”更像是一个起点,一个褪去贫困模样寻求新发展、向往新生活的民生起点。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多发展滞后,甚至长期与贫困为伴,浑善达克沙地经过的多个旗县大多处于生态功能区,产业发展仅局限于传统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很低……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几十年治沙治穷的锡林郭勒人来说,既要生态向好又要脱贫致富的目标始终坚定。
从黄沙漫漫到绿松如海,从生态发展到社会经济繁荣,从百姓收入提高到乡村美丽,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变迁就是一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用心力与智慧守护一方绿色,以众志成城的态度和决心植万顷绿野,让生态的红利装满百姓的腰包、富足群众的精神……在锡林郭勒,“绿色”是目标、是任务,更是起点和源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称号是荣誉更是鞭策,锡林郭勒人始终清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在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双赢中坚定地寻找出路,用愚公移山的韧劲儿刻写着“绿色富民”的信心和决心,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征程上,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