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十年众木成林 厚植生态底色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时间:2022年12月13日编辑:胡丽楠
导读: 呼伦贝尔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2012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推进增绿、扩绿、护绿并举,十年间,全市森林面积增加21.67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长0.4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长1.66个百分点。

呼伦贝尔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2012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推进增绿、扩绿、护绿并举,十年间,全市森林面积增加21.67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长0.4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长1.66个百分点。森林城市建设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十年铢积寸累、众志成城,创森建设取得的成就绘就了呼伦贝尔更加浓墨重彩的绿色底色。


图片


生态绿量增加,“森林覆盖率”下的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十年来,呼伦贝尔市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启动了打造城市防护绿地、周边生态绿地、推进村镇绿化美化行动三管齐下的增绿“大动作”,明确了以城市为载体、森林植被为主体、绿化美化为手段的增绿工作总思路,全力组织实施森林植被恢复、重点区域绿化、村屯绿化工程等各项生态建设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28%,区绿地率34.66%,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34平方米,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41平方米,覆盖率均达到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标准要求。


2022年,为推进中心城区一体化建设,重点完成了城市公共设施提升改造项目49块新增空地绿化,绿化面积达到29.32公顷,完成社区亲民健身路径及附属设施提升改造项目,绿化面积达到5.17公顷,为城市肌理增加绿意,持续推动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同时投资1.5亿元,实施了园林绿化项目20个,重点推进市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实施2个街心公园建设,实现了“开窗见绿、出门见园”。


城市内涵增加,“风貌特色保护”下的自然资源焕发新生活力。古树名木被誉为“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生态、经济、文化及科研价值。据统计,呼伦贝尔市共有古树405株(含二级古树10株,三级古树395株),现有古树群6处,共56.3公顷,4902株。通过积极开展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活动,向社会普及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共同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同时,全市各相关部门落实专人管护制度,全面推进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


乡土树种是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最佳保障,乡土树种抗性强,病虫害不易暴发成灾。呼伦贝尔市在生态建设工作中高度重视乡土树种种植,在防护林、道路绿化工程中,选用适应性较强的樟子松、落叶松等乡土树种作为主要绿化树种,在城区绿化中选择云杉、榆叶梅、山丁子、紫叶稠李等作为主要绿化树种,十年来,乡土树种使用率由原来的82.83%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有效保证了本地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


保护理念增强,“群众参与度”下的绿色生态屏障更加牢固。创建森林城市不是城市的简单升级,而是城市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生态管理建设理念和人民群众参与度、幸福感、认可度的综合体现。多年来,呼伦贝尔市多措并举,一手抓“城市见绿”,一手抓“心中播绿”,社会参与度不断提升,形成了创建森林城市的共同理念。


森林城市创建过程中,全市认真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拓展丰富造林绿化、抚育管护、志愿服务等尽责形式,越来越多的公民自觉履行植树义务,尽责率由原来的88.4%提升到89%以上,生动展现了全民义务植树由量变向质变的深刻转变。


下一步,呼伦贝尔市将继续按照国家级森林城市建设工作部署和要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贡献呼伦贝尔力量。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