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临大地,岁物丰成,放眼呼伦贝尔大地,万里水土,只此青绿沉淀着时光,蕴藏着生机,流淌着“金银”,映衬着呼伦贝尔绿色崛起,驰而不息抒写着绿色生态答卷。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筑牢北疆生态屏障,切实拓宽“两山”理念转换通道,大幅度提升“两山”价值,推动林草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一幅绿色高颜值画卷正在我市徐徐展开。 森林资源保护扎实有效 资源存量总量实现双提双增
我市通过实施人工造林、封禁保护区等项目,使樟子松的人工造林面积逐步增大,有效改善了土地沙化状况,控制了土地沙化蔓延速度,调节了气候,净化了大气,减轻了干旱、沙尘暴等灾害,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近年来,我市林草部门按照林草“十四五”规划,持续“添绿”,把绿色这一“底色”装扮得更加浓墨重彩。
据统计,2021年我市地方森林面积373.21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8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6.20%。与2012年相比,森林面积增加21.67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长0.4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长1.66个百分点。
据了解,我市天保工程10年来累计投入31.2亿元左右,每年保护面积达3572.7万亩。天保工程二期通过森林资源管护、后备森林资源培育、政策性社会性岗位补助等渠道为工程区提供6000余个就业岗位。
草原生态保护行稳致远
美丽草原再谱新篇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草原牧歌总能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随着草原保护修复项目规模和资金投入的不断扩大,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得到了有效修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步提升。据全市256个草原地面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2012年的71.5%提高到2021年的76.6%,2018年以来连续4年居全区第一;草群高度由2012年的35.16厘米增加到2021年的36.69厘米;干草产量由2012年的102.73公斤/亩增加到2021年的126.66公斤/亩。
据了解,2012年以来,我市陆续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生态修复项目、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工程,年平均生态修复面积在200万亩以上,10年来累计完成退牧还草任务2274万亩,投入资金8.67亿元;完成生态修复治理任务88.72万亩,投入资金2.06亿元。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5年为一个周期,10年间共落实补奖政策总面积10358万亩。
湿地保护修复体系形成
诗与远方的向往再画蓝图
成片的芦苇沼泽、清澈的湖水、成群的水禽在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微风中奏响大自然瑰丽的乐章,勾画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这是我国已经建立的国家重要湿地,也是呼伦贝尔市全力推进湿地保护的一处体现。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呼伦贝尔市湿地面积247.28万公顷,其中,森林沼泽68.41万公顷,占27.66%;灌丛沼泽19.88万公顷,占8.04%;沼泽草地148.17万公顷,占59.92%;内陆滩涂9.32万公顷,占3.77%;沼泽地1.50万公顷,占0.61%。更翠绿的外衣,更博大的胸怀,湿地是水的源泉更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我市始终把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目前,已建立国际重要湿地1处,为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要湿地1处,为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重要湿地13处。呼伦贝尔市地方林业管辖区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13处,其中正式挂牌的国家湿地公园10处。
生态总产值稳步提升
高质量发展不断蓄能
一手抓增绿,一手抓护绿,统筹兼顾,切实守护绿水青山,绘就呼伦贝尔林海绚丽图景。
近年来,市林草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全市生态产业乘时乘势发展要求,制定了针对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等7项行动计划,计划投资18.98亿元,建设项目98个,涵盖14个旗市区、涉及21个市直职能部门、惠及177家企业。围绕林下种养植业、林产品加工业,推动林下经济集约化、市场化发展,2021年全市林下采摘产业总产值达4550万元。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促进林草产业总产值稳步提升,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地方林业和草原产业总产值达到5.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7亿元,同比增长30.1%。
近年来,呼伦贝尔有力推动“绿碳”从概念转化为行动,积极服务和支撑全市重大战略实施。全力探索林草碳汇新路径,完成了林草碳汇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在直属林业六局设置碳汇监测样地339块。呼伦贝尔市纳入了自治区级林草湿碳汇工作试点,确定了直属柴河林业局、额尔古纳市作为旗县级价值实现试点。
乘风踏浪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方。探索创新、鲜活生动的呼伦贝尔林草生态保护带着对绿色崛起的深深热盼,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