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绿染戈壁景满城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时间:2022年10月19日编辑:张雅娟
导读: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一片草到一方原。十年,逐梦前行的乌拉特后旗各族人民用荒漠成绿洲的嬗变,书写着亮丽北疆的值此青绿。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一片草到一方原。十年,逐梦前行的乌拉特后旗各族人民用荒漠成绿洲的嬗变,书写着亮丽北疆的值此青绿。


总书记指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乌拉特后旗位于内蒙古西北部,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是自治区20个边境旗市区之一,作为辖区面积广袤、以戈壁沙漠地形为主的旗县,建设生态安全屏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意义非凡。


“要建立绿色屏障,人们都应该生活在绿荫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拉特后旗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按照“北封南造西飞东护”的布局,阴山北麓地区以保护天然林草植被为重点,通过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建设封禁保护区、沙漠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等措施,保护和恢复荒漠原有植被;阴山山脉以恢复保护为重点,逐步实施封山育林和生态修复;山前冲积扇区域以城镇、村庄、通道和园区等重点区域绿化为重点,坚持适地适树、产业带动、科技助力的原则,以经济林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改善人居环境;乌兰布和沙漠和巴音温都尔沙漠以防沙治沙为重点,采取乔灌草搭配,造封飞结合,通过实施灌木造林、飞播造林和封沙育林,生态修复保护、肉苁蓉产业化建设等综合治理工程,十年来累计完成生态建设任务350多万亩,飞播项目区形成了50多万亩连片的绿洲。全旗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初步成效,沙化土地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拉特后旗科学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让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成为“两山”理念最生动的注脚。梭梭是优良的固沙树种,寄生在梭梭林上的肉苁蓉是名贵的中药材。乌拉特后旗依托得天独厚的天然梭梭林资源,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扶持,龙头带动,规模经营的原则,整合兴边富民、后续产业发展、生态修复和保护(荒漠化治理)、植被恢复、草原奖补结余等项目资金,在巴音前达门苏木、潮格温都尔镇、获各琦苏木建立4个万亩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和1个人工接种肉苁蓉项目试验基地,项目总面积近4.6万亩。与此同时,乌拉特后旗还积极探索在荒漠半荒漠化草原大范围推广白刺嫁接锁阳生态经济产业项目。这些项目的统筹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林草产业发展布局,延伸林草产业链条,探索走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互促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牧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让美丽乌拉特草原成为推动牧区现代化建设最大的“本钱”。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乌拉特后旗森林草原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已知植物78科、291属、569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24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种(蒙古野驴、雪豹、波斑鸨、金雕、草原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9种。近年来,乌拉特后旗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结合“林长制”的推行,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旗、苏木镇、嘎查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林长制责任体系。结合草原补助奖励和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近十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2.2亿元,实施天保工程管护面积六千多万亩;累计投入资金近4.15亿元,完成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近三千万亩。这一系列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的高质量实施,促使乌拉特后旗动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自然修复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恢复。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十年树木,生态文明建设以长久计,是乌拉特后旗各族儿女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责任担当;荣膺国家园林县城、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的乌拉特后旗,自当扬鞭奋蹄,为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拓展好生命中的那片绿,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永恒底色。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