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至金秋,乌兰察布广袤大地天朗气清、层林尽染,盈盈秋水、更胜春朝……一幅“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大美画卷徐徐铺展。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成就非凡。在乌兰察布,有一种“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即坚持生态“置顶”,换天蓝地绿水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兰察布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守住一方碧水蓝天净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面性的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持续“增绿”,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有效
2022年9月20日,随着一声令下,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正式通水。岱海生态应急补水的投入使用,将为岱海提供新鲜水源,从而有效遏制岱海湖面萎缩,重现岱海万顷碧湖、绿水飞天、鱼翔浅底的新面貌,掀开了岱海流域生态流域治理新篇章。
跟随我市生态环境治理的脚步来到察汗淖尔流域,沿途看到的是“水改旱”24万亩综合治理任务达到时序进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稳步推进。
提到乌兰察布就会想到那片青青草原,草原在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刻不容缓。我市扎实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建立健全草原保护制度,加快退化草原治理,推行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实施已垦草原退耕还草,转变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推进草原保护与建设科技进步。截至目前,增加草原保护与建设投入恢复植被5.5万亩,完成林草生态建设与保护修复任务11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23.3%,草原植被盖度37.5%,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
有序“降碳”,推动节约集约循环发展
立足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乌兰察布全市上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进一步放大绿色效应,汇聚生态力量,让生态优势更加显现,这就决定了绿色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如何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是我市在赶考之路上始终要完成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市完善用能管理制度,坚持有保有压、节约优先原则,千方百计腾出用能指标,优先保障优质项目建设,从而保护、改善绿色生产力。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低水平盲目发展,倒逼传统产业高端低碳发展,实现减碳降耗和企业战略转型稳步协同推进,有序推进煤电机组节煤减排改造,把绿色发展的底色在经济发展中铺好。同时,积极开展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和谐共生,节能降耗减碳扎实推进。数据显示,全市违规“两高”项目整改清零,单位GDP能耗下降10%,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余热余气发电企业达到16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27.2%,中水利用率达到60%。6家企业入选自治区级绿色工厂名单。在重点行业关键工序安装“机器人”67套,丰镇氟化工智慧工业园区试点项目建成。提前完成重点单位碳排放配额清缴履约工作,受到自治区通报表扬。
这些年,日益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质、清丽的山川,让生活在乌兰察布的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得到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不断增强。
强力“治污”,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加强源头管控和协同控制,加大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力度,让“蓝天常驻”;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加快污水处理厂精准提标,让“绿水常流”;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强化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在集宁区、丰镇市、四子王旗推行垃圾分类试点,加强固废综合利用,让“青山常在”,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扎实成效,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大幅改善。一系列行之有效地有力举措,乌兰察布黑臭水体大幅减少,土壤污染风险得到管控,能源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节约资源全面加强,国土绿化持续推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今日之乌兰察布,抬头,是悦目的“乌兰察布蓝”,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6天,“乌兰察布蓝”成为市民生活的“标配”;俯身,是可及的河湖水碧,全市6个国控断面全部达到国家考核标准,列入考核的8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环顾,是赏心的生态绿,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9.3%。
以青山为底,再现草树云山盛景;以河湖为脉,勾勒蓝绿交融画卷;以绿道为轴,串联城乡大地美景,乌兰察布已将生态绿色深深镌刻进城市基因之中,让城市之美宜游宜憩、可感可及。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