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磴口县: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时间:2022年10月18日编辑:张雅娟
导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磴口县始终坚持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县域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在绿水青山中书写磴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磴口县始终坚持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县域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在绿水青山中书写磴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坚定不移保护生态 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乌兰布和沙漠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公牛”,是全国八大沙漠之一。磴口县坐落于乌兰布和沙漠的东端,境内沙漠占地426.9万亩,保护好治理好乌兰布和沙漠,对推进国家生态屏障建设,阻止西沙东移,保护黄河及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磴口县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春秋时节黄沙漫天,道路堵塞、农田被淹没,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当地广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而现如今,漫步于城市街头,徜佯于南湖之畔,你会发现,如今的磴口焕然一新,天蓝水绿、景色宜人,曾经黄沙漫天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磴口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工造林面积逐年增加,林草覆盖度从50年代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37%。根据气象部门观测,全县沙暴日数由1954年的146天减少到2022年的1天左右。


磴口人坚守初心使命,在屡战屡败面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逐步让乌兰布和沙漠披上了绿装,并探索出一条治沙与致富双赢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磴口县在持续不断治理沙漠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出了“以生态项目扶持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生态建设”的思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成为了磴口县域经济增长的新突破。


乌兰布和沙区绿色无污染,光照时长3300小时,是全国日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依托特有的资源优势,磴口县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采取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的发展方式全力实施“生态+”战略,在乌兰布和沙区延伸沙产业链条,大力推进林业、畜牧、商贸等多业发展。目前,共有60余家沙产业经营主体进驻沙区,大力发展有机种植业、养殖业、光伏发电及生态旅游业等沙产业,经营面积近80万亩,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了沙漠掘金。


驱车行驶在穿沙公路上,随处可见的是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在乌兰布和沙漠种下的一大片一大片的紫花苜蓿。因为采用自走式滴灌技术,种植的紫花苜蓿形状呈圆形,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沙漠中的“绿圈圈”。今年年初,磴口县抢抓自治区奶业振兴战略机遇,围绕蒙牛、圣牧高科等龙头企业需求,积极培育发展壮大有机奶产业,扩大饲草种植规模,建设全国最大全产业链有机奶源中心。圣牧高科奶业、蒙牛、乌兰布和乳业等3家乳品生产加工企业日产鲜奶1993吨(有机奶983吨),年产鲜奶70万吨(有机奶35.9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奶生产基地。为了坐稳有机奶业这把交椅,磴口县委政府将牧场建设作为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抓紧抓实,总投资11.2亿元,新建昊大牧业、嘉之源牧业、万家牧牧场等牧场13座。目前,全县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达到44家,奶牛存栏量13.4万头,优质牧草种植面积31.5万亩。


坚定不移推动全域旅游 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


金秋时节,走进磴口县纳林湖旅游景区,游客们骑马、滑沙,感受在沙漠腹地畅游的乐趣……游客李兰说:“我从小生活在南方,没见过沙漠。来这边看看空旷的沙漠,游玩一下感觉挺不错的。”磴口县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富集,境内山脉、戈壁、沙漠、平原、湖泊、河流、湿地等自然景观构成了塞上水乡与大漠风光交织的独特风景。立足地域优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磴口县委政府出台政策措施,编制了《磴口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修建道路、改建公厕、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成了磴口县粮仓旧址博物馆、兵团文化博物馆,打造了圣牧高科、万亩光伏产业园,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建成了牧民新村、金马渔村等农家乐。目前,磴口县有国家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2处、国家湿地公园2处、国家沙漠公园1处、自治区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和乡村旅游示范点8家。形成了磴口县红色文化旅游、黄河文化研学游、沙漠生态研学游、历史文化研学游、圣牧全程有机研学游、生态休闲民俗体验游6条精品旅游路线。今年1-9月,全县共接待游客44.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8亿元。


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 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眼下正是山药的收获季。听说乌兰布和沙漠种植的山药品质好,为了一看究竟,笔者一行驱车前往益亨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看究竟。走进该合作社,一根根还裹着泥沙的山药在工人的采摘下破土而出,并按照大小进行分类,等待装车。磴口县益亨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刘莉说:“乌兰布和沙漠绿色无污染,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有利于山药种植吸收。我们今年种植了150亩沙漠有机山药,品种有白玉和铁杆,亩产3000多斤,共计45万斤。”益亨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沙漠中种下山药,在实现沙漠治理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同时,带动周边农民走出了一条治沙与致富双赢之路。


“花菇产业是低耗、高效的生态产业,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优势。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大力发展花菇产业,可以有效带动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就近务工、生产销售、入股分红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采访时,渡口镇党委书记这样说。除沙漠山药外,“伞姑娘”也是磴口县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又一新举措。渡口镇花菇基地位于渡口镇城西村,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于2020年12月开工建设,建有花菇种植标准出菇大棚62栋,新建育菌大棚27栋,配套菌棒生产车间500平方米,保鲜库600平方米。2022年,渡口镇花菇基地头茬花菇成熟,注册商标“伞姑娘”。


种植沙漠有机山药、建设花菇产业基地只是磴口县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一个缩影。磴口县水资源充足,黄河流经县境52公里,年引黄河水6亿立方米,土壤肥沃,日照充足。近年来,磴口县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牧业产业优势,在发展“绿色、品牌、质量、数字”农业上做文章,全面提升农畜产品的供给力和竞争力。在发展思路上,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全县耕地完成了新一轮的配套改造,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实施土地整治3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35万亩,衬砌渠道1980公里,畦田改造70万亩,连通了乌兰布和分洪区至沈乌干渠生态补水工程,补齐了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产品的申报认证工作,全面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绿色有机农牧业得到进一步巩固壮大。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突破120万亩,粮食产量超过25万吨,形成了以华莱士瓜、白梨脆为主的甜瓜产业,以番茄、糯玉米为代表的瓜果蔬菜产业,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7万亩;15家企业106个农产品通过有机认证。


坚定不移统筹城乡建设 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县城


“我喜欢唱歌,每天都会来这里吊嗓子……公园里空气清新,湖水清澈、绿树成荫,真的太美了!”说话的名叫张桂芳,是磴口县百湖之声合唱团成员。采访时,她正在柳树下练声。为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让城市既有颜值又有温情,磴口县委政府以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为引领,按照“人在花中、楼在绿中、城在景中”的黄河生态园林式旅游城市定位目标,坚持全要素提升全方位夯实,精心规划、精准发力、精致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结合不同季节绿化特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园林工人抢抓时机开展苗木补植、修剪整形、及时跟进养护,根据观赏角度和植物搭配形状等不同特点,精心设计规划景观绿化,对城区绿化景观进行升级改造,努力为市民打造风景靓丽的绿化景观,提升城市颜值品质和市民群众幸福指数。截至目前,园林绿化面积达到385万平方米,种植各类花草、宿根花约35万株,花海290余亩,各类乔木800余棵,亚乔木450余株,以城镇中心为半径3公里范围内全部实现园艺式绿化。


同时,紧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在城区,先后实施了平房区改造、老旧小区建筑节能改造、巷道硬化等一大批民生工程,完成回迁安置824户,铺设各类管网142公里,硬化居民巷道27万平方米,“旱改水”公厕91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新建小型污水处理站3个,改造水冲式厕所5292户,农村牧区厕所改造率达到90.3%。完成主街道两侧树种更新改造工程10公里,8条街道两侧植树绿化1万株,新增街道两侧花草绿地1.2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17.63平方米,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2.2%。


走进自治区文明村镇——磴口县补隆淖镇,村组里各式各样创意十足的垃圾桶成为各村的“新标签”。废旧物品包装改造重新利用,自行车、油桶、轮胎、喷雾器、橱柜等废旧物品被创意十足的村民们重新包装,做成了形态各异、充满创意的垃圾桶。这些垃圾桶不仅创意独特、外形美观,而且都按照垃圾分类的要求,设有垃圾分类标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乡村建成我们喜欢的样子,必须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必须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补隆淖镇镇长陈红说。


为激发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的积极性,磴口县各苏木镇农场通过组织开展干净人家、精巴媳妇、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评比活动,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自觉争做文明公民。举办了“农药瓶回收兑换生活用品”“废旧物改造利用”等活动,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动,杜绝乱扔乱弃现象,进一步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