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磴口:绿锁黄沙地生金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时间:2022年10月11日编辑:张雅娟
导读: ​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成千上万光伏组件在万里晴空下整齐排列,汇成一片广袤无垠的“蓝海”;一盘盘沙漠优质牧草郁郁葱葱、随风摇曳……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的乌兰布和沙漠,如今已披绿生金。

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成千上万光伏组件在万里晴空下整齐排列,汇成一片广袤无垠的“蓝海”;一盘盘沙漠优质牧草郁郁葱葱、随风摇曳……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的乌兰布和沙漠,如今已披绿生金。


近年来,磴口县立足实际,先后提出了“生态治县”和“以生态建设统揽全局”的战略决策,确立了“创建黄河中上游生态建设第一县”的奋斗目标,先后争取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蚂蚁森林项目、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试点等国家重点工程。2020年,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评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科学治理 黄沙披绿


在京津风沙源二期治理工程项目区,抬眼望去,绵延的沙丘被一个个麦草方格牢牢锁定,一排排一片片不断向远处延伸。


近年来,磴口县坚持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乔灌结合、封造结合,大力营造以乔木、梭梭、花棒等为主的乔灌木结合的防风固沙林,在乌兰布和沙漠建设了一批大型绿化骨干林带。


自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以来,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37%。


截至目前,磴口县共实施生态治理面积近200万亩,全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并先后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获自治区生态建设“绿化杯”奖,2018年巴彦淖尔市被批复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2020年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评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产业引领 点沙成金


磴口县立足乌兰布和沙漠资源优势,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在抓好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的同时,围绕“水、绿、沙、文化”四篇文章,大力推进沙产业发展,实施产业治沙,推进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综合治理。


今年5月,磴口县奶业振兴项目集中开工,圣牧园区奠基。据了解,此次开工新建8家牧场,总投资21.2亿元。


近年来,磴口县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合理开发”的模式大力发展饲草基地、特色农林种植养殖业等。截至目前,以圣牧高科、蒙牛乳业等为龙头的沙区畜牧业,形成了20多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建成了以圣牧高科为代表的20多万亩有机牧草基地,有效盘活了乌兰布和沙漠资源。


同时,磴口县立足乌兰布和沙漠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肉苁蓉产业。截至目前,全县人工接种肉苁蓉、甘草面积近14万亩。其中鲜品肉苁蓉年产量达到700多吨,从事肉苁蓉产业的企业和个人近20余家。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游牧一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肉苁蓉系列产品品牌效应已经形成,肉苁蓉、甘草等产业优势更加凸显。


磴口县紧抓国家扶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利用乌兰布和沙漠丰富的光能资源,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绿色清洁能源,开启了“借光治沙”新模式,先后引进国电、国华、神州光伏、昌盛日电、仁创科技等企业,打造万亩光伏产业园区,已建成装机容量360兆瓦,年发电量4亿度,在建40万千瓦。


磴口县以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纳林湖、奈伦湖、阴山岩画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代表的沙区旅游业日渐兴隆,2021年共接待旅游人数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54亿元。


截至目前,磴口县各类生态治理和沙产业经营主体90余家,基本形成了以荒漠中药材、沙漠酿酒葡萄、沙区养殖业、光伏治沙、沙漠生态旅游等为重点的特色沙产业,有效推进了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致富。


要绿起来,更要富起来。未来,磴口县将继续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