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盖叠翠、花香四溢,林荫溪环、林果飘香,风语耳畔、步步皆景,鄂尔多斯大地“以绿为底”绘就美丽新画卷。
这样的生态美景,之于鄂尔多斯大地,是厚植发展的底色;之于鄂尔多斯干部群众,是不懈奋斗的底气。
生态文明建设既关乎民生,也是民意所在。人民群众希望呼吸的空气能更新鲜一点,流淌的河水能更清澈一点,城市的绿地能更多一点。
民之所望,便是政之所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鄂尔多斯干部群众新的赶考路上一道必答题,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生态环境保护答卷,用卓越成效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来,鄂尔多斯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奋力抒写生态文明新篇章,奏响绿色发展的主旋律,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见闻一:做强“绿底”,绿生“金”
“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民谣中的情景已成往昔。乌审旗位于自治区最南端、毛乌素沙地腹部,从昔日的黄沙漫天,到今天处处生机盎然、绿荫婆娑、百鸟纷飞,这里的一切都在变,沙在变,草在变,人也在变。
“我们要打造‘全国畜牧业老典型’乡村振兴新典范,让新时代的‘牧区大寨’精神传得更远、更久。”乌审旗乌审召镇乌审召嘎查党支部书记永红说,他是在“牧区大寨”精神影响下长大的,宝日勒岱当年倡导的“空中草原”等如今都变成了现实,牧民的家园从荒漠变绿洲,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行走在毛乌素沙地,近距离感受新时代的乌审召,只见处处生机盎然,绿色生态气息扑面而来,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绿色乌审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铺展开来。
绿色发展为产业兴旺激活力,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增动力。乌审召镇搭建绿色产业发展平台,加强全域协同规划,打造生态牧场、美丽田园、特色小镇,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锻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一个丘接着一个丘,绿意在曾经的沙地上绵延,“我把1万多亩的草场从最东头种到了最西头,种完了,我胜利了。”沙丘绿了,风沙小了,曾经不到600亩现在已拥有80%的可用草场,这个过程是乌审召镇牧民吉日嘎拉图同妻子三十八年如一日的沙海植绿,同黄沙一寸一寸争出来的。1984年至今,日升与日落间,这个蒙古族的汉子扛着铁锹站在沙丘上,宛如一棵顽强的沙柳,深深扎在了这片土地上。
“这两年,我们这个地方太好了,下了几场好雨。”吉日嘎拉图黝黑的面庞上笑得真切。他的“战斗”胜利了,家里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现在我有200多只羊,其实养500只羊也没有问题,别人都跟我说,养多点,你钱多得都花不完。但如果我现在养得多,以后这里又要变成黄明沙了。”
2019年他家盖好了新房子,吉日嘎拉图依然没有放下铁锹,为了巩固这片绿色,他用了三年时间,从西向东,又补种了一遍。
“绿水青山”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乌审召正在打造乡村振兴的“大生态”样本。目前,乌审召镇的生态治理总规模已达到2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51%,植被覆盖度达到82%。荣获“全国首批低碳旅游示范地”和“全国绿色名镇”等荣誉。
见闻二:库布其沙漠涌现“水生态长廊”
走进库布其沙漠腹部“水生态”治理区,水道顺着沟壑蜿蜒,汇聚成一片沙漠湿地,水面上鱼儿欢跃,岸边灌木遍布、绿草如茵,牛群悠闲觅食,水鸟翱翔天际,形成了沙水共存、生态和谐的独特景观。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中国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漠。沙漠腹地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
如今,在库布其沙漠与黄河之间分布着杭锦旗黄河南岸自流灌区,灌溉面积56.29万亩,是鄂尔多斯市最大的引黄自流灌区,也是内蒙古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目前,中国第七大沙漠上涌现的“水生态长廊”,正在惠及当地民众。
家住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音温都尔嘎查的那仁满达呼,是周边出了名的养牛大户,邻居都称他为“老满”。
2016年,老满家养牛还不到100头,而现在他的养牛规模已达到600多头。“这样的养牛规模在过去想都不敢想。”老满感慨地说,“更不敢想象的是,在沙漠里养螃蟹。”
老满家有8800亩草牧场,其中有近1000亩水面,他在自家的水面养起了螃蟹,并借助“水生态”美景和G242国道通车,再搞一次“跨界”,发展牧家乐、沙漠旅游,为妻儿也各谋到一份新职业。
沙漠上为何有了黄河水?一切需从2013年说起。
黄河流经杭锦旗全长249公里,这里是中国黄河流域流经最长的旗县,每年有310亿立方米的黄河水从这里流过。在每年凌汛期,当地平均槽蓄水量在14.4亿立方米左右。受气候影响,这里每年要经历流凌封冻和开河流凌两个过程,凌期长达120天。
2013年春,当地民众背着干粮、仪器,徒步挺进“死亡之海”,踏上了艰辛的实地踏勘、规划、调研之程。通过一年的反复实地调研、勘察、论证,杭锦旗决定“引黄入沙。”
2014年凌汛期,当地首次将黄河凌水成功引入了库布其沙漠腹地。同时,邀请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士王浩及相关专家团队现场对项目进行了论证。
专家组一致认为:“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将凌水引入沙漠低洼地形成水面,改善沙漠生态环境,达到减轻防凌压力和治沙双赢目的,减少入黄泥沙,变水害为水利,方案总体可行。”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以来,杭锦旗69条河流、12个湖泊全部明确河(湖)长,并将河湖长制工作延伸到村嘎查一级,共设村级河湖长74名,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
从2016年以来,杭锦旗政府自筹资金4000万元,争取国家江河湖库水系连通项目资金6524万元,建成引凌分洪闸1座,分凌引水渠38公里,累计引凌水2.45亿立方米,形成近100平方公里湿地,有20多种植物自然恢复生长,10多种水鸟长期栖息。
杭锦旗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慧介绍,“引黄入沙”项目建成后,有效缓解了生态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将在库布其沙漠北部边缘形成一条宽约5公里的“绿色屏障”,为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增光添彩。
见闻三:遗鸥“回家”,生生不息
三五成群的遗鸥、赤麻鸭、黑翅长脚鹬时而用翅膀拍打水面展翅飞翔,时而在水中嬉戏、觅食,一幅鸟集鳞萃的景象。
遗鸥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河“几”字弯中部的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首个以保护遗鸥以及栖息地生态环境为主的国际重要湿地。近年来,随着湿地生态的恢复,遗鸥们成群结队地“回家”了。
陶力庙—阿拉善湾海子位于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这里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在鄂尔多斯种群最集中的分布区和主要繁殖地。春天的一大早,守护这片湿地的任永奇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随着气温回升,天鹅、灰雁、赤麻鸭等上千只候鸟陆续到来。而最让老任牵挂的,是这种黑头白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胜管理站前任站长任永奇说:“我见证了这里生态环境变化的整个过程,2021年保护区湿地水域面积扩大到8.5平方公里。有包括遗鸥在内的83种鸟类到这里栖息繁殖,总数超过了3万只。”
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野生动物调查队在这片海子发现了世界濒危鸟类遗鸥,任永奇自此便与遗鸥结缘,全身心参与到保护遗鸥的工作中。
任永奇介绍说:“我们这里遗鸥数量最多时曾经达到1.6万多只,占全世界遗鸥总数60%,是全世界繁殖最大的种群。”
老任与“海”的遗鸥故事经历了30多年的起伏变迁。为了恢复生态唤回遗鸥,鄂尔多斯市实施多种措施对湿地进行修复,源源不断地生态补水让湿地重焕生机,在此经停或繁衍的鸟类种类、数量大幅增加。
“我与海子为伴,一辈子做的都是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在退休前能够看到鸟类越来越多,我很高兴,因为我的坚守是值得的。”任永奇深爱着这片湿地,把他的深情都给了保护修复湿地工作,“退休后我还要领着我的外孙过来,给他讲讲我和遗鸥的故事。”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