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无垠的草原湿地、四季常青的沙地樟子松、连绵逶迤的冈峦山岭,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呼伦贝尔25.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构成了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宛如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绿色画卷。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全市上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勇毅前行,整改工作有序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提高站位坚决整改
强力行动推进落实
生态是呼伦贝尔最大的责任、最大的价值、最大的潜力。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是全市上下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同时,坚持责任明确和制度完善两条腿走路,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印发《呼伦贝尔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制定印发《呼伦贝尔市绿色发展指导意见》,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
全力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对照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和自治区整改工作方案,主动认领、照单全收、举一反三、细化方案、严格落实,组织开展“春季排查整治行动”“中央和自治区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巩固提升行动”等,全面排查问题,逐项整改落实,持续巩固拓展整改成果,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截至目前,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反馈呼伦贝尔市的23项问题和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呼伦贝尔市的26项问题全部完成整改。
多点齐发全面开花
打造全域生态样本
在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工作的同时,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啃“硬骨头”,除“老大难”。
——蓝天、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5%,连续6年位居全区第一位。完成9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调整工作,全市1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实施一级A提标改造。
——全力推进呼伦湖综合治理。“十三五”期间,呼伦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40项治理项目全部完成,累计投资49.98亿元。精心编制“十四五”实施方案,计划实施治理项目共19项,总投资11.375亿元。今年8月,呼伦湖水面面积扩大至2244.3平方公里,水量达到139.7亿立方米,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生物多样性指标不断提升,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75个呼伦湖周边嘎查村全部完成“十三五”农村牧区环境整治任务。
——严格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在全区率先提出不在草原上新上矿产资源开发等工业项目。每年度实施禁牧961.37万亩、草畜平衡9329.53万亩。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退牧还草366.2万亩、退耕还草2.7万亩,全市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76.6%,达到近10年的历史峰值。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324.33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3.1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2.35%。同时持续推进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
——加快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组织化、品牌化、融合化、绿色化、现代化发展。2021年,呼伦贝尔市粮食增产16.2亿斤,为全区贡献了46%的增量,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7%,呼伦贝尔草原羊肉等8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
——全面建立四级河湖长体系。完成河流管理范围划界989条、湖泊管理范围划界91个,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指标;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管理,2021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7.56亿立方米,低于自治区下达的9.51亿立方米的控制指标。
——能耗双控工作稳中有进。2021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同比下降3.2%、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8.2%,全年持续保持“双绿”,实现节能降碳和经济增长协同推进。
——全力扶持文旅产业发展。树立全域全季全业发展的鲜明导向,聚焦打造国内一流的草原森林生态和边境旅游目的地总体定位,推动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发展行动计划,实现呼伦贝尔富民强市建设。
——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国际生态竞争力峰会、首届呼伦贝尔国际绿色发展大会,深化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城市等领域的国际国内合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呼伦贝尔样本”。中国商飞C919大型客机高寒专项试验试飞成功、国家高寒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稳定运营、齐鲁制药和伊利乳业等一批绿色发展示范项目落地实施。
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映衬着一张张笑脸。如今,呼伦贝尔生态环境更优质,营商环境更良序,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呼伦贝尔市上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在广袤的北疆大地上描绘着更加壮美的画卷。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