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连续数年监测,结合大数据还原了黄河沿岸的生态状况。十年间绿进沙退,黄河生态绿线最宽处向前推进了约150公里。从空中俯瞰这些新增的绿色,可以捕捉到一个个巨大的圆形,这是十年间在乌兰布和沙漠中心增加的有机草场。
初秋的乌梁素海水天一色、芦苇荡漾、百鸟翔集。目前,乌梁素海最大库容达到5.5亿立方米,湖区有鸟类264种、鱼类22种。
国道、省道等通道绿化带层次分明;城市主次干道树挺拔、花鲜艳;大大小小的公园成为城市天然氧吧;农田周围绿树成荫。
……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从0.04%到37%
俯瞰乌兰布和沙漠,形似巨型魔方的固沙网格和圆形牧草基地恢宏壮观。
“近年来,磴口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良好局面,全县林草覆盖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高到37%,乌兰布和沙漠向黄河的输沙量大幅度减少。”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自豪地说。
据介绍,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约1500万亩,其中近430万亩分布在磴口县境内。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先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试点等国家重点工程,采取人工压制草方格等工程固沙与栽植梭梭林相结合的方式累计完成沙漠治理130万亩。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建成了乌兰布和东缘防风固沙林带,形成了带、网、片,乔、灌、草结合的绿色防风固沙屏障;山旱区的坡耕地和风蚀沙化土地逐步得到改善。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巴彦淖尔市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2.6万公顷,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比重下降到12.1%,植被盖度达到了50.2%。
国土三调数据显示,巴彦淖尔市草原面积为5847.40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5404.30万亩,占92.42%;人工牧草地1.98万亩,占0.03%;其他草地441.12万亩,占7.54%。2021年全市草原综合植被盖度25.8%。
600余万只候鸟的乐园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流域面积约1.63万平方公里。
行走在乌梁素海环湖公路上,只见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鱼跃鸟飞,芦苇轻轻摇曳,令人心旷神怡。
2018年,巴彦淖尔市启动实施点源污水“零入海”工程,对7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同时,打通120公里网格水道,建成了60平方公里的生物过渡带,加快了湖区水体循环。
2019年4月,总投资约56亿元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启动,利用3年时间持续改善乌梁素海流域生态功能。
巴彦淖尔市在乌梁素海东岸实施荒漠草原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修复治理草原6万亩;争取实施了55.64万亩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总结出适合退化荒漠草原生态修复的技术及管理模式,为草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以工程项目为依托,以资源保护为核心,以科研宣教为载体,不断加强乌梁素海湿地保护管理能力,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了生物多样性。2011年,乌梁素海湿地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疣鼻天鹅之乡”,被自治区林草局列入自治区重要湿地名录。
如今的乌梁素海水域面积293平方公里,最大库容达到5.5亿立方米,湖区有鸟类264种、鱼类22种,每年有600余万只候鸟在此停歇。“鱼类和鸟类的增加就是乌梁素海水质提升最好的证明。”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负责人如是说。
37个国家森林乡村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临河区八一乡八一村看到,干净的柏油路两侧种着杏树、梨树等,每棵树上挂着红色的爱心认养卡,上面标有种植者、时间等。
村民丁艳君说:“这些都是我们自己栽种的果树,剪枝、施肥、浇水等管护工作都要做到位,确保它们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八一乡党委书记张翼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我们乡1.4万多名村民共种树约3.6万棵,其中栽种果树约1.7万棵,成活率达95%以上,实现了‘人人一棵树’的目标,村民义务植树的责任感、荣誉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结合地域特色村落、建筑等的保护,依据地形地貌,加强护村林、景观林保护,促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因地制宜开展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风景林、游憩林、康养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林网等建设;推进乡村绿道建设,构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人文丰富、景观多样的乡村绿道网。
截至目前,全市4271个自然村有4041个得到了绿化,绿化面积51.87万亩,2893个村庄达到了自治区绿色村庄标准,占全市总村庄数的68%;有37个村庄被国家林草局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