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追青逐绿 华丽蝶变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时间:2022年09月06日编辑:刘旭
导读: 近年来,临河区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坚持城区、城郊、农村“三位一体”,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三林”共建,水、路、林“三网合一”。

走出家门,有满目绿色的口袋公园;走进城区,有绿道逶迤的大小游园;走入乡村,有秀美亮丽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临河区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坚持城区、城郊、农村“三位一体”,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三林”共建,水、路、林“三网合一”,切实转变造林方式,拓展造林空间,提升造林水平,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临河特色的林业发展之路。


多元化造林 增绿又增收


每年春季,临河区各单位(企业)干部职工都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春季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全力打造绿色临河。特别是近年来,临河区一改过去传统做法,在植树造林过程中,重点栽植经济林。今年4月16日,市区两级四大班子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社会各界人士等,来到位于临河区八一乡的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经济林栽植新模式品比试验示范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此次植树活动共有800余人参加,栽植苗木4000余株,植树面积100亩。按照果树品种多元化发展的思路,所选苗木类型为经济林,共56个品种,为今后发展经济林奠定了基础。


据统计,目前,临河区有以苹果梨为主的经济林面积2.7万亩,建成各类采摘园60个,已挂果面积1.1万亩,年产鲜果1.6万吨,可实现商品转化率为75%。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有利的地理条件,在建设方式、技术措施、树种选择、政策出台等方面帮助农民发展庭院果树。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治理观念,近年来,临河区加快实施植树造林工程,实施人工造林29.1万亩,其中,新造林18.1万亩,抚育管理6.5万亩,退化林分修复4.5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等国家林业生态建设项目3项。


加强林业资源管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协调作业时间、药剂拉运、确定起降点……7月,正是烈日当空的高温期,市林草局临河区分局对全区范围内适宜进行飞机防治的光肩星天牛发生区域进行了飞机喷药。在地面,一辆辆防治车辆缓慢行进着,一次次打孔注药……作业队员们顶着高温坚守在岗位一线,他们都深知光肩星天牛防治的严峻性和防治工作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严防林业有害生物疫情扩散。这次光肩星天牛飞防工作的完成是临河区护绿的一个小节点,但也体现了临河区对眼前这片绿色富矿的认真重视。


“像我这把年纪,出去打工别人嫌年龄大不要,当护林员一年有不少的收入,我挺满意的。”白脑包镇水桐树村的护林员贾磊今年已年近六十,属于脱贫户,他既是绿色的守护者,也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受益者。


近年来,临河区加快推进集镇村屯绿化、重点通道绿化、农防林绿化等措施,按照每村一万株树的要求,完成村庄绿化560个、面积3.1万亩,高标准打造了样板示范村,使得各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临河区还先后完成了临份线、治召线、临巴线等重点通道830.2公里、5.3万亩的绿化任务,主要国省干道、环城通道、出口、通乡道路全部实现了高标准绿化,通道林网全面布建;完成农防林建设5万亩,“宽林带、大网格”的格局正在逐年形成,农防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展望绿色未来,临河区将牢记“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重要指示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宜居临河为目标,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大力发展林产业。以提高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为目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力以赴完成各项林业生态建设任务,将建设美丽宜居临河的工作向更高层次推进。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