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林下“小产业”迈出生态大步伐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时间:2022年08月17日编辑:孟凡
导读: 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带动职工持续增收。

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带动职工持续增收。


8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内蒙古森工集团阿里河森工公司齐奇岭林场职工汤义家的滑子菇栽植大棚,一团团、一簇簇鲜嫩的滑子菇长势喜人,汤义正和工友忙碌地采摘成熟的滑子菇进行晾晒。汤义告诉记者,他所种植的滑子菇形状整齐、颜色和品质一致,受到了沈阳、哈尔滨和本地许多商家的追捧,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汤义是一名普通的林业职工,这些年,利用本地锯末为培植菌盘原料,培植滑子菇。阿里河森工公司工会帮助他解决了无息贷款的启动资金,在工友们的帮助下建起了塑料温室大棚。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栽培,他与妻子试种的一万袋滑子菇喜获丰收,扣除各项成本纯收入4万多元,一举走上了致富路。


尝到甜头的汤义第二年又进一步扩大滑子菇培植规模,并将栽培技术无偿传授给身边的其他培植户共同致富,滑子菇成为林区的富民项目。据了解,食用菌培植业是一项“短平快”的富民产业。为了让职工群众有奔头儿、有劲头儿,共享产业发展红利,阿里河森工公司齐奇岭林场党支部建设“党员创业基地”,成立党员攻关小组,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主动深入到职工群众家中送技术、送服务,引领干、带头做,帮助职工群众解决燃眉之急,激励培植户的致富信心。该场坚持走“创业带头人+互助组”的产业发展之路,抱团培植食用菌,带动25名职工家属就业。同时,吸纳14名党员参与食用菌培植,带头集资45万元,建设党员示范棚9座,培植滑子菇105万袋。


经过多年的发展,呼伦贝尔齐奇岭林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之乡,林场职工群众年培植量达500万袋以上,特别是今年已突破600万袋,培植户平均年增收5万—6万元。


2012年,齐奇岭林场确立了发展珍贵树种培育、蓝莓、榛子、食用菌、生态旅游和山产品保护改良培育六大产业发展思路,经过多方学习和调研论证,成立食用菌协会,推行“企业+基地+林户”产业经营模式,引导帮助职工和村民发展食用菌产业。


在阿里河森工公司蓝莓种植园,只见一串串的蓝莓挂在绿叶下,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撑开一把把小伞,有的上面还挂着霜呢,晶莹透亮,犹如一颗颗“蓝宝石”让人看了垂涎欲滴,摘一颗放在嘴里酸甜酸甜的。


采摘园职工寿继广告诉记者:“蓝莓和樱桃一样甜,但是它的味道特别浓,采摘期每天能够接待100余名采摘者,节假日人员成倍增长。”蓝莓的个头虽小,但营养丰富,是最健康的野生水果之一。


2014年,公司建成22个蓝莓大棚,每个大棚1亩,栽植蓝莓4150株。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研究成功大棚蓝莓优质高产作业方法,独创了“三调两控两剪”模式,从防寒方式、栽植密度到单株管理,都满足了该品种在高寒地区生长并稳产所需条件。


多年来,结合本地的土壤酸碱度、气候温湿度等,不断改良培育方式方法,创造出适合大兴安岭地区的蓝莓高产作业方法。2019年大棚蓝莓已成功落户大兴安岭地区,产量逐年递增。目前产量15000余斤,年产值30多万元,成为林区产业发展、职工增收致富的一条可靠途径。


蓝莓采摘园还建设了蓝莓产业、蓝莓体验、蓝莓发展三大中心,集观光、采摘、垂钓、科普、旅游于一体。


通过产业发展阿里河森工公司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林下“小产业”迈出生态大步伐。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