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口县位于西部河套平原的源头,黄河流经县境52公里,年引黄水量6亿立方米,湿地面积60万亩,大小湖泊160个,是名副其实的“百湖之乡”。乌兰布和沙漠在县境内占地426.9万亩,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近年来,磴口县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林草植被总量明显提升,全县新增人工造林面积27.57万亩,林草覆盖度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37%。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全县植被明显增加,据气象部门观测,全县沙尘暴日数由2010年的4天减少到2020年的1天左右。气候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县境内全年降水量由2010年的130毫米左右增加达到2020年的160毫米左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磴口县在持续不断治理沙漠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立足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全力实施“生态+”发展模式,不断在乌兰布和沙区丰富延伸沙产业链条,大力推进林业、畜牧、商贸等多业发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成为了磴口县域经济增长的新突破。
一是打造有机奶业强县。抢抓自治区“奶业振兴”战略机遇,迅速启动实施奶业振兴项目。依托蒙牛、圣牧高科有机奶产业集群资源优势,通过“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合理开发”的模式,培育壮大有机奶产业和饲草产业,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乳制品深加工,力争建设世界最大全产业有机奶源中心。目前,以圣牧高科、蒙牛乳业等为龙头的沙区畜牧业,形成了20多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建成了20多万亩的有机牧草基地。下一步,磴口县将继续打造以圣牧高科35万亩和蒙牛40万亩有机牧草、有机牛奶、乳肉生产、特色经济林种植等为主的生产加工基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催化沙区独特的水土光热条件,力争把乌兰布和沙区建设成为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二是打造“黄河几字弯”清洁能源基地。磴口县光伏园区于2011年开始规划,结合自身地域优势特点,利用沙水合一的优势,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在巴彦淖尔市率先开展了光伏治沙项目。截至目前,该县共有8家企业建成光伏并网规模37万千瓦,总投资29亿元,2021年度纳税7766万元。
目前,磴口县向上级申报了“黄河流域磴口县光伏+沙产业生态协同发展创新示范基地”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7万亩,规划装机容量200万千瓦,计划总投资80亿元,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32亿千瓦时。该项目是磴口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将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作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径,充分利用乌兰布沙漠丰富的光照资源,大力推行“林草光互补”治沙新模式。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磴口县将全力打造乌兰布和沙漠千万千瓦级光伏基地,总投资550亿元,装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实现固沙面积约34.5万亩,种植林草植被和中药材34.5万亩,并网后发电量达328亿度,自我消纳电能引进固定资产投资200多亿元,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良性循环新局面。
三是打造文化旅游名县。磴口县有蒙、汉、回、满等17个民族,地貌以沙地、山地、平原为主,有“七沙二山一平原”之称。历史文化悠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8处。名优特产华莱士瓜、有机奶、肉苁蓉、黄河鲶鱼、黄河鲤鱼等久享盛名,是中国华莱士蜜瓜之乡、中国油葵之乡、全国奶牛养殖大县。可以说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成为了该县与友邻旗县避免同质化竞争的一大法宝。今年1-6月,全县共接待旅游人数20.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纳林湖、奈伦湖、阴山岩刻、阿贵庙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代表的沙区旅游业日渐兴隆。接下来,磴口县将全力打造“沿黄、沿湖、沿沙、沿山、红色教育”五条精品旅游路线,大力开发黄河文化、百湖湿地、观沙越野、阴山历史、兵团精神等旅游产品,将沙漠中的有机奶、肉苁蓉、葡萄、有机鱼等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作为旅游产品包装销售,融入“天赋河套”品牌系列,延长产业链条,构建生态旅游新格局。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