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夏季高温时节,来到呼伦湖周边游玩的游客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局部湖区的水体变绿,并伴有刺鼻气味。湖区人把其称之为“出青苔”,是一种自然生态现象。为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日前,记者采访了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窦华山。
窦华山介绍,“出青苔”的现象称为“水华”,它的出现和水体中的低等植物蓝藻有关,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特征。记者了解到,蓝藻又名蓝绿藻,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具有快速再生和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的特性。一旦蓝藻在水体中骤然大量增殖,水面出现异常颜色并聚集成漂浮物,蓝藻水华就形成了。
窦华山告诉记者,蓝藻水华的发生与发展通常与充足的营养物质、适宜的气候条件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有关。“目前呼伦湖的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总氮、总磷等营养盐含量丰富,为蓝藻爆发提供了物质基础。蓝藻适宜生长的水温范围在25-35℃,夏季的呼伦湖区较长光照周期和持续高温成为了蓝藻爆发的直接原因。而蓝藻一般聚集在水流较缓的水体中,在流速较快的水体中难以繁衍,作为一个时而内陆湖时而外流湖的水体,呼伦湖的水循环能力较弱,很难将蓝藻水华通过水体流动消除。此外,蓝藻在自然界中的天敌是一些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大型浮游动物,也就是咱们常说的鱼虫,可呼伦湖中这一类浮游动物生物量不高,难以起到压制蓝藻爆发的作用。”他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关于呼伦湖水华的最早记录见于1936年8月,出现在满洲里以南的湖区,种类为铜绿微囊藻。20世纪90年代以来,夏季水华变得频繁,爆发种类为微囊藻和卷曲鱼腥藻。近年来,随着呼伦湖水量的恢复和湖区生态保护工作的加强,蓝藻水华现象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目前,呼伦贝尔市正在加紧实施《呼伦湖蓝藻水华预警及应急处置》项目,旨在基于空天地一体化手段,精确预测蓝藻水华出现的范围和强度,及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力求把蓝藻水华对湖区群众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