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

来源:新华网时间:2022年07月15日编辑:张雅娟
导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的要求,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苦干实干,凝聚起“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的要求,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苦干实干,凝聚起“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


几场夏雨过后,敕勒川草原绿草滴翠、红花吐蕊。


image.png


这是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境内的莫日格勒河(2021年7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这片历史上“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曾一度退化成砂石遍地的荒滩。2012年起,呼和浩特实施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近3万亩的敕勒川草原逐渐重现生机。


“如今这里有近60种植物,大量动物在此安家,生态已具备自我恢复能力。”承担草原修复工作的蒙草生态集团技术研发人员刘思泱说。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但生态环境基础非常脆弱,过去片面追求经济收益,一度加重草原退化、林缘后退,很多湖泊水质下降、湖面萎缩。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全区五成多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明确在锡林郭勒草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不再新上矿业开发和风电、光伏项目;停止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矿山企业开采勘探活动;加大体制改革,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image.png


这是位于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中的光伏发电基地(2020年9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内蒙古距离北京最近的多伦县,过去一年要刮十几场沙尘暴。经过十年不懈建设百万亩樟子松基地,曾经寸草不生的地方,如今绿树成荫。


十年间,内蒙古每年完成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任务分别超过1000万亩和3000万亩,均居全国之首。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较2012年提升1.97个百分点;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5%,比2012年提高5个百分点。


十年间,内蒙古通过科学规划、系统治理、产业引领等措施,战“荒”斗“沙”。全区年均完成防沙治沙1200万亩,占全国总任务的40%,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了“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重大历史转变。


image.png


十年间,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15年内蒙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至今大兴安岭林区销售碳汇产品交易总额已逾3000万元;每年约4.04亿亩草原通过禁牧得以休养生息,6.16亿亩草原通过草畜平衡得以合理利用,140多万户农牧民从中受益。


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这几天,在准格尔经济开发区,今年新引进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徐工集团等多家头部企业正在加紧前期施工,新能源科技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


党的十八大以来,准格尔旗积极探索“立足煤炭、多元化发展”之路,煤炭核定产能由2012年的2.6亿吨增加至2021年的3.5亿吨;建成绿色矿山70座,数量及质量均走在全区前列;推动清洁高效电力输出和一流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促进煤炭从原料到材料、由低端到高端的产业升级;新能源产业迅速起步,着力打造“风光氢储车”产业,目前已获批风电光伏指标460多万千瓦。


image.png

 

准格尔旗是内蒙古经济发展历程的缩影。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内蒙古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但也一直受困于“一煤独大”的经济结构和“挖煤卖煤”的粗放式发展。


“十三五”以来,内蒙古坚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努力由资源依赖、粗放高碳、分散低效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集约高效转变,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全面深化“科技兴蒙”行动,高标准打造乳业、稀土新材料、草种业三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021年,内蒙古能耗指标结束连续增长态势,由“红”转“绿”;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约六成,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158家增长到2021年的1223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480亿元,是2012年的5倍多;2022年,国家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内蒙古跻身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获得新的机遇。


近几年,内蒙古紧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把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型重要突破口,借助丰富的风光资源禀赋和广阔的沙漠、戈壁、荒漠等可开发地带,打造风光氢储四大产业集群。新能源装机占比已从10年前的22%提高到2021年的36%,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能源发电量首次突破1000亿千瓦时。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