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逐绿前行厚植生态底色

来源:乌海日报时间:2022年07月12日编辑:张雅娟
导读: 今年以来,乌海市把“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工作遵循,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

天朗气清,抬头,是醉人的“天空蓝”;碧水泛波,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生活更美好了。”这是越来越多乌海人的切身感受。


仲夏时节,走进乌达区苏海图小铁帽子采空区综合治理项目现场,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一座座被固化的渣山呈梯形一级级向上延伸,渣山的斜坡和顶部已被重新覆土,经过削坡、覆土、固化、植绿等一道道治理工序,整片矿区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据小铁帽子采空区综合治理项目总工程师高磊介绍,现在这片区域治理已经全部完成,绿化面积达81.6万平方米。


乌达区苏海图小铁帽子采空区重焕生机是我市坚决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生动例证。


今年以来,乌海市把“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工作遵循,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乌海市深入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有力打出“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组合拳,推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向纵深发展。


作为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座城市,我市坚决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统筹实施黄河乌海段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产业转型升级、水资源节约集约、区域协同一体、黄河文化保护六项工程,乌海用责任担当保护好“母亲河”。


让黄河长治久清,管理是关键。我市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建立了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河湖长体系,编制实施了全市26条河流“一河一策”实施方案,为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建立全面推行河长制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和“河长+检察长”联动协作长效机制,全市每一条河流都有人管、有人护。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市不断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力度,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建设,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提升。


曾经缺绿,所以盼绿。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我市将生态建设作为一项硬指标,万众一心,一株株、一片片播撒着绿色希望。今年,我市高标准建设滨河二期三大公园,高品质进行节点绿化美化,实施了多项绿化景观提质工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的园林城市愿景逐步成为现实。目前,我市林地面积3.3万公顷,公园绿地占城市绿地的比重达36.88%,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77.18%,全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以上。


甘德尔生态文明景区,满目绿色,丛叶舞动,令人心旷神怡;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水鸟啁啾,芦苇摇曳,充满了诗情画意;公园街道,绿树掩映,花香鸟鸣,绽放城市无限生机。如今,“五分钟休闲绿地”和“十分钟休闲圈”让市民乐享“绿色福利”。“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更成了市民诗意生活的标配。


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每逢旅游季节,沙漠、平湖、芦苇、飞鸟,吸引着八方来客。“黄河明珠”“沙漠绿洲”“葡萄之乡”“书法之城”“赏石之城”……一张张金质的名片,充分展示了我市独特的山水和人文魅力。


日前,“台青黄河游记”主题采访活动内蒙古行走进我市。台湾青年和两岸媒体人实地走访我市各旅游景区,穿行乌兰布和沙漠,畅游乌海湖,领略沙、海、山、城交相辉映的景观,了解特色文化。


“这里的自然资源独特, 沙漠、湖泊、城市浑然一体,让人感到震撼。葡萄酒也非常甘醇香甜,书法文化氛围浓厚,真是难以想象在沙漠中有这样一片绿洲,乌海是一座让人留恋的城市,这真是一段难忘的旅程。我们会将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并制作新媒体产品,让更多的人走进乌海、了解乌海,感受乌海独特的魅力。”台湾青年黄恺嘉说。


当前,乌海市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正处在关键时刻,全市上下将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锚定目标、真抓实干,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着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乌海,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乌海力量。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