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时间:2022年06月28日编辑:张雅娟
导读: 这里泡沼遍布、森林茂密、鹤舞莺歌,是野生动植物栖息的“乐园”;这里是镶嵌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段东麓南坡上的明珠,是生态文明的“传播基地”;这里是推进自然教育的“样板间”,是生态系统保护和自然教育研学的“最佳实践场”。

这里泡沼遍布、森林茂密、鹤舞莺歌,是野生动植物栖息的“乐园”;这里是镶嵌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段东麓南坡上的明珠,是生态文明的“传播基地”;这里是推进自然教育的“样板间”,是生态系统保护和自然教育研学的“最佳实践场”。


这里就是集自然性、典型性、稀有性和多样性于一体的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6.04平方公里,湿地面积达198.2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近35%。


近年来,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体系,用实际行动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毕拉河国家级保护区实践”。


找准筑牢“生态屏障”的“支撑点”


2014年12月,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成立,作为内蒙古森工集团唯一一个湿地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国东北部水鸟的主要迁徙途经地,保护区管理局以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以防止毕拉河湿地资源萎缩退化,实现湿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以资源保护、森林防火、科研监测、生态宣教、社区共建等为主要任务,不断夯实绿色本底,坚守一方碧水蓝天,勾勒出美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画卷。


4月1日,素有“鸟中熊猫”的黑鹳出现在保护区的霍日高鲁湿地,充分体现了毕拉河湿地保护修复成果,也得益于保护区管理局干部职工上下齐心,严格落实管护措施和科学的科研监测手段,使保护区野生动物活动频繁,数量逐年增加。


据悉,保护区位于长白植物区系成分、大兴安岭植物区系成分、蒙古植物区系成分和华北植物区系成分的交错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类型多样,有高等植物703种、低等植物415种、脊椎动物322种,无脊椎动物36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3种,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种,区级珍稀林木保护植物1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种;IUCN世界濒危动物名录的野生动物54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种类的野生动物44种等。


打好“组合拳”守护绿水青山


为保护好这片珍贵、稀有的湿地,保护区管理局从退耕还湿及生态修复、与外部科研院校交流合作、加强资源保护及森林防火工作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打好“组合拳”守护绿水青山。


多年来,保护区管理局完成保护区内农地退耕130公顷,生态修复121.2公顷,湿地、森林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与北京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共同完成“森林动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毕拉河“5·02”火烧迹地植被监测、毕拉河冷水鱼本底调查等合作项目,提升科研监测能力;落实好管护区域责任划分,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巡护管理制度;持续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水质、野生动物监测等工作。


一项项具体的工作举措,激荡着保护区管理局在推进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中求实、务实、扎实的铿锵足音。


走进保护区野生鱼类标本室,数十条狗鱼、鲶鱼、葛氏鲈塘鳢、黑龙江杜父鱼等栩栩如生的鱼类标本跃入眼帘,它们或作势摆动鱼尾,或闪动着鱼鳞,在蓝色灯光的渲染下,让人恍若徜徉在河水中。


近几年,保护区采集标本600余种、制作标本2400余份,出版《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图谱(第一册)》;完成鱼类本底资源调查、鉴定36种、制作标本90余件,出版《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冷水鱼类图谱》;植物标本室、鱼类标本室、教学交流室、实验室、动物救治室、野生动物远程监测系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2020年9月,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区网络,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这一渠道,争取有效的资助和扶持,完成毕拉河保护区植物调查及标本制作、鱼类本底资源调查等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使生态环境、物种保护和当地居民的资源利用需求及文化传统之间协调发展,使保护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打造自然教育产业的“吸睛石”


2020年2月,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21年3月,成为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成员;2021年6月,被授予首批“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022年3月,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将保护区列为自治区第二批“自然学校”。


自然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创新内容。今年,内蒙古森工集团将自然教育纳入林区重点培育产业总体布局中,明确把推动“旅游+”和“+旅游”,推进旅游与科技、教育、交通、体育、中医药等领域相加相融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聚焦重点任务,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必将着力打造生态文化传播基地,让自然教育理念传播得更快更广。


清澈的河水静静流淌,曲水环抱草甸,岸边矮树灌木丛生,山间白桦林连绵成片,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宣教基地,置身于绿水青山中,透过基地的窗户就能将霍日高鲁湿地的美景尽收眼底,500余份植物标本和140张动物、鸟类图片装扮着野外宣教基地,这里等待着更多的人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