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微风轻拂,细雨轻洒,阿鲁科尔沁草原摇弋的牧草、鲜艳的野花、成群的牲畜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夏季迁徙转场。
每年的六月中旬,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草原牧民都将举行史诗般的游牧迁徙。今年,1800多户牧民跟随17万余头牲畜,从冬营地定居点出发,分期分批沿着海哈尔河、苏金河、达拉尔河及其支流,向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开外的六个夏营地同时进发,将在那里安营扎寨,牧马放羊。
40岁的牧民敖特根巴雅尔一家是这片草原上为数不多的,依然坚持传统迁徙方式的牧民,他家有牛80余头、羊670余只、马60余匹。6月15日清晨,他们收拾着去夏营地的生产和生活物资,蒙古包、围栏、药品、各类食品等生产生活物资一应俱全地装上了运输车,为迁往夏营地做着最后的准备。上午8点,一家人和过来帮忙的亲戚朋友一起赶着牲畜群,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一路上,每每经过敖包,敖特根巴雅尔同其他牧民都要绕行三圈,敬上奶食,跪拜祈福,表达对大自然深深的敬畏和感恩。蒙古族人沿袭祖先的宗教信仰,认为雄伟的高山有通往天堂的道路,是神灵居住的地方,他们用祭敖包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与自然的敬仰,这是蒙古族人一种万物有灵的质朴思想。
转场路上,敖特根巴雅尔一家赶着牲畜群来到了党群服务站,他们在这里简单地吃了工作人员准备好的免费便饭,喝了两碗奶茶,便急匆匆地继续赶路。据了解,为更好地服务游牧转场,阿鲁科尔沁旗专门成立了党建联合体,各单位除了捐赠相应物资外,还提供转场过程中的相关服务。同时,治安联防党员志愿服务队、医护治疗党员志愿服务队、生态管护党员志愿服务队、牧民党员志愿服务队等新时代志愿服务队相应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游牧转场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结束一天的行程,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敖特根巴雅尔开始搭建夜间临时营地。妻子图门其其格为大家熬制奶茶,大家开心地坐在一起吃着简单的晚饭,并规划着行进路线和到达时间。袅袅炊烟升起,牛羊闲适地觅食,落日的余晖给大地披上一层祥和的金色,静霭的草原传来若隐若无的虫鸣,似乎只有悠扬的马头琴和高亢的蒙古族长调,才配得上这“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辽阔美景。长夜过去,再次启程,敖特根巴雅尔把垃圾统一装进袋子里,放在车上带走,不给草原留下任何污染,这种珍惜和爱护大自然的习俗在蒙古族中代代相传,已经深深融入他们的血脉。
经过三天的行程,敖特根巴雅尔一家终于到达了夏营地。进入夏营地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建蒙古包,这是开启游牧生活的头等大事。周边牧民纷纷过来帮忙。框架刚刚围起来,侄子巴布希拉图就赶紧爬了上去,看起来似乎拉近了天与地的距离。伴着蒙蒙细雨,在大家分工协作,共同努力下,蒙古包仅仅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便搭建完成,其间的方法和技巧,每一个细微处的衔接,都充分体现了牧民千百年来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游牧智慧。在夏营地放牧点,为了防止踩踏损毁草地,牧民们每年都要在不同的地方搭建蒙古包。
妻子图门其其格正在为夏营地的第一顿晚餐做准备。在新营地的第一顿饭,是庆祝这次迁徙的平安顺利,也是为了犒劳一路上辛苦的家人和帮忙的朋友。敖特根巴雅尔把最美味的羊肉敬献给长生天,祈盼草原风调雨顺,五畜平安。这次迁徙过后,他们一家人将要在这里生活近四个月的时间。
2022年5月20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认定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游牧转场是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区巴彦温都尔苏木的牧民、家畜与草原之间形成了一个独特而稳定的“生态联盟”,维系着草原的生生不息,在长期的游牧生产实践中,游牧民创造了极富特色的游牧文化。转场的牧民日行夜息,风餐露宿,形成了极为壮观的场面;牧民逐草而牧,挤来的牛奶除了熬制奶茶,还通过让牛奶自然发酵,制作各种奶食品;水草丰美的时候,游牧点的牧民们开始祭祀敖包,举办传统的“男儿三艺”那达慕大会,这种从生产实践中产生的游牧文化通过游牧方式得以延续传承和发展。
来自草原的风,吹绿了大地,吹开了花朵,吹动了天上的白云,吹散了地上的羊群,游牧迁徙为这片纯净草原带来了勃勃生机。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