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第51个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提醒和促进全社会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在共建美丽中国的同时,进一步体现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那么我们日常应该怎样做?世界环境日之际,本报记者走访了科尔沁区的部分企业和市民低碳践行者。
低碳:环保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责任
把破旧的牛仔裤改做鞋垫、缝制成样式特别的购物兜,用八宝粥盒做烟灰缸,用牛奶箱做成垃圾箱……“金地2008”小区的李秀英将废旧物品稍加改造,就又成了独具个性的生活用品。
6月1日中午,记者来到李秀英阿姨家时,她正在门前的小花园里侍弄小白菜。在她家窗户外边放着三个大盆接满了雨水。李秀英告诉记者,收集来的雨水可用来浇花、浇菜,这也是一种低碳生活方式。李秀英已经坚持接雨水30个年头。从平房搬到楼房,她的这个习惯一直没有改变。
“啥低碳不低碳的,咱不知道,咱就知道节约过日子,没必要浪费的,就别浪费。一天少扔一碗饭,一年就能省下一袋大米。”家住曙光小区的孟宪素老人一番话语很朴实。
尽管儿女们都有私家车,但是孟阿姨外出总是步行或者乘坐公交车。另外,孟阿姨买菜的时候,总会随手带上购物袋。偶尔没带时,她也会把塑料购物袋积攒起来。楼下卖菜的摊主都认识孟阿姨,因为这个老人经常将积攒的塑料袋送到摊上。“接着用,都没坏。”尽管用不上几个钱,但是,老人的做法让摊主很欣赏。
“做饭时,煮饭的指示灯一灭,饭熟后要立即拔下插头。否则,电饭煲会断断续续地自动通电,不仅费电也会缩短其使用寿命。另外,在电饭锅上面盖一条毛巾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电脑暂时不用选择待机方式,要是离开电脑时间长,尽量关机。看着微不足道,一年下来,是一笔无形中的浪费呀!”天福家园小区低保户李海燕和母亲蒋玉香争相讲述着她们的“低碳经”。
“屈指一算,我们来到天福家园生活已经8年了。原来我们一家4口生活在一起,后来孩子上大学后工作了,老伴过世了,就剩下我一个人了。我让女儿搬过来跟我住,从各方面说都节约啦!”蒋玉香高兴地说,靠低保和女儿打工收入不高,吃饭穿衣置办生活用品足够了。没想到的是,我们这种小市民生活,正好符合了现在国家提倡的“低碳生活”。
蒋玉香每次外出买东西,总是自己带一个帆布包,从来不用塑料购物袋。家里的垃圾她也分类存放,能够回收的就卖给废品收购站。洗衣机一般不用,而是用手洗衣服。洗衣水也是分类存放:脏的用于冲厕所。干净一点的用来拖地板,拖地板的水再用来冲厕所。对于洗澡、洗脚的水她也舍不得白白放掉,而是收集起来用于冲厕所。洗菜做饭她也是精打细算,洗菜的水收集起来再利用;做饭时火尽量开小一些,避免浪费。
家住科尔沁区霍林河大街同鑫西小区3号楼的王双吉的“低碳妙招”更有说服力。王大爷解释说,一个18瓦的节能灯与60瓦的白炽灯亮度相当,18瓦的节能灯每小时耗电0.018度,而60瓦的白炽灯每小时耗电0.06度,每天以使用5小时计算,每月节约6.3度电。“平时做饭,在锅里沸腾时,可以关掉电源充分利用余热,七、八分钟再打开电源。饭熟后,按键跳起立即拔掉电源,余热可将锅内的米饭保持一定的温度。”说着自己的“妙招”,王大爷的神情颇为得意。
对于家里的电视机,王大爷介绍说,应该经常用吸尘器清洁箱内积落的灰尘,因为灰尘多了,也增加耗电,还有电视机音量越大,耗电越高,亮度越高,耗电越大。看完电视后,随手拔掉电源,因为用遥控器关机,仍处于待机状态,每10小时要消耗半度电呢。
王大爷回忆说,最早因为他会算计,邻居都说他“抠门”。“我退休每月开4000多元,怎么花怎么有理。可是,有钱不能乱花,该节约的还是节约。现在国家都号召低碳了,你还能说我‘抠门’吗?”老人高兴地说,现在,就连邻居家冰箱摆放位置也是他“规划”的。冰箱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与墙保持一定的距离便于散热。缩短开冰箱门的时间,平时注意除霜,储存食物不要超过80%,不然会增加压缩机工作时间,也会增加耗电。
“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这是第一步,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不坐电梯爬楼梯,省下大家的电,换自己的健康。”
“是的,一只塑料袋3毛钱,但它造成的污染可能是3毛钱的50倍。”
“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一不担心油价涨,二不担心体重涨。”
市民刘春艳说,环保生活正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环保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力所能及,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
管水:生态流域水清岸绿
西辽河碧波荡漾,两岸良田万顷。让一代老通辽人引以为豪。曾经的通辽,水草丰美。可是后来,长期以来水资源过度开发,使草原变成了风沙飞扬的荒漠,湖泊溪流大面积干旱断流,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直至造成西辽河干流2001年以来全年断流,生态岌岌可危。
有发展就有保护,一部由通辽市配合水利部、自治区水利厅编制完成的《内蒙古西辽河流域“量水而行”以水定需方案》适时出台。2020年,分解落实区域用水总量管控目标、地表水取水口核查登记、西辽河流域水量调度、灌溉机电井核查登记、规范农业灌溉机电井取水手续、开展“以电折水”系数率定、编制科尔沁区“量水而行”以水定需综合试点方案等工作。
2020年3月,水利部印发《关于明确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水资源管控目标的函》,明确了西辽河流域用水总量、河道下泄水量、地下水水位等管控目标。2020年6月,批复了《西辽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协调推进压减用水的综合措施。
2020年7月,自治区水利厅已实施西辽河流域水量调度,并印发《内蒙古西辽河流域2020年水量调度方案》,推进西辽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优先保障河道生态用水。
2020年国庆黄金周,乡村旅游成为不少游客休闲度假的首选。许多市民和外地游客纷纷涌进奈曼旗、科左后旗、扎鲁特旗,纵情山水间,体验农家生活,享用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
有着“中国最美山地草原”美誉的扎鲁特草原绿草如茵,花香遍野,牧歌悠悠。随着夏季的到来,进入了旅游旺季。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霍日格嘎查牧民布仁朝格图家的“牧家乐”自入夏以来,游客就没断过。能在家门口吃上 “旅游饭”,这是他以前从未想过的事。
吃上“旅游饭”,得有好生态做支撑。据了解,近年来,扎鲁特旗大力实施收缩转移战略,自2008年以来,投资近10亿元进行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移民搬迁和安置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对温都尔敦吉、哈拉嘎图、明日格图、那仁宝力皋等11个牧民嘎查实施生态移民搬迁。789户、2116人迁离后,百万亩草原成为无人无畜的生态保护区。如今,这片保护区里已是碱草齐腰、野麻没车,大批野生动物回迁草原,成为鼠兔与禽鸟的自由天堂。
留住了绿水青山,也赢得了金山银山。
通辽市地跨辽河水系、大凌河水系、嫩江水系,共有河流174条,总长度6655公里;湖泊75个,水面总面积88平方公里。
河湖健康,一头连着政府的公信力,一头连着百姓的心。
2017年以来,通辽市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制定印发了《通辽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各旗县市区也相继编制完成了县、乡级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及相关制度办法,市、旗县都成立了河长制办公室,建立了机构。
目前,全市“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体系全部搭建完成,各级河湖长共1733名,实现了全市河湖长全覆盖。
2018年3月,通辽市总河长签发了通辽市第1号河长令,也是全自治区第一个河长令,有力推动了全市河长制工作。全市各级河湖长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市级主要领导累计巡河巡湖61次,旗、镇、村三级河湖长累计巡河6651次,研究解决巡河时发现问题400余件。2020年,通辽市有两名镇村干部、一名志愿者被自治区评选为全区“最美巡河人”。
河长制犹如一棵春天里的新芽,在通辽大地上快速成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通辽市全面落实河湖“清四乱”工作责任,采取“河长挂帅、水利牵头、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大河湖“清四乱”的力度。全市累计清理河道8400公里,累计清理各式垃圾8.68万吨,累计清除乱占乱堆乱建254处,累计出动人员3.4万人次、车辆3620台;设置禁养禁牧标志牌69块、设立界桩148 个;清理河道主河槽90余公里,清理高杆作物5900余亩。
天蓝水碧,绿树青草,环境整洁的河湖新风貌,一头连着河湖治理,一头连着民生幸福。这些年,通辽治水带来的生态红利不断释放,让各地百姓欣喜不已。
如今,西辽河流域内起伏的丘陵、沟壑、荒山也都因为水土保持治理披上了绿装。在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通辽人走出了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回收:餐厨垃圾可“变废为宝”
餐厨垃圾,俗称泔水,是指从事餐饮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在经营服务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厨余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据不完全统计,通辽市区内大大小小的餐饮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学校食堂)登记在册3700家以上,日产餐厨垃圾达80多吨。
一直以来,市区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一部分被当作饲料直接用于喂养牲畜,一部分则混入生活垃圾运往垃圾填埋场,也有一部分不法商贩利用回收餐厨垃圾中的油脂和在城市管网中私自清掏的“地沟油”提炼再生油脂,通过各种途径又流入食用油市场,返回餐桌,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每天近百吨的泔水如何处置,的确是个不小的难题。将餐厨垃圾和普通生活垃圾放在一起简单填埋,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建设专门的餐厨垃圾处置系统迫在眉睫。2017年4月,作为通辽引进项目,通辽市鸿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入8000万元,历时一年零四个月建成了通辽市餐厨垃圾处置中心,并于2018年8月投入运行。
“就像乳酸菌能把牛奶变成酸奶一样,这些残羹剩饭将在这里化腐朽为神奇。”近日,记者在这座颇具规模“高大上”的厂区看到,餐厨垃圾进入投料仓后,经过分拣处理、破碎除杂、湿热反应、固液分离、油水分离等环节,被“吃干榨尽”,实现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变成初油脂,可生产用于航空的生物柴油。通辽市鸿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餐厨垃圾还能生产出沼气,用于维持生产线运转,还可以发电。
那么,每天回收的餐厨垃圾究竟该如何处理?
记者在中控室看到,监控屏幕显示,当日下午3点钟,一辆餐厨垃圾收集车停到开发区青龙山大街一家饭店,把餐厨垃圾装到专门的收集桶里。收集过程、线路,实时监控。
“绿色图标是饭店比较集中的街路,红色表示分散的街路。哪一家饭店在哪一条路上,产生多少餐厨垃圾,实施实时监控,数据分析,针对某个饭店每天产生多少,在一个长时间段出现连续下滑,分析原因是不是把泔水卖给不法商贩。”
“运输全程处于监控之中,市民不用担心泔水的去向。”据介绍,每一桶餐厨垃圾在收集上车前都会称重;每辆运输车上都装有GPS,收集路线一目了然;最后,运输车回厂时需过磅,称重结果将与之前的台账登记进行核对。
记者在返回厂区的车辆上看到,每一个餐厨垃圾桶上都挂着一张芯片,收运过程中餐饮企业名称、规模、每次采集称重记录、运输路线等信息全部记入。
“每天不断产生的80多吨泔水,如不合理处置,泔水将变‘祸水’。”据了解,餐厨垃圾在没有科学收集、合理监管的情况下,油脂有可能通过地沟油加工流入餐桌,对居民健康造成威胁,泔水在收集和运输过程中沿途洒落,也会污染城市道路,影响城市市容环境卫生。
“控制住餐厨垃圾的走向,科学化处置就成功了一半。”据介绍,目前,从机关单位食堂、学校食堂到有规模的酒店宾馆逐步扩大到社会饭店,目前已经有810家餐饮企业签约,市区每天产生的80吨餐厨垃圾全部实现统一集中收处。借助先进的物联网、GPS定位技术,泔水私自倒卖、中途抛洒等情况明显改善。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