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尼特右旗在一道道年轮递进之中,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为民利民,着力凝聚合力,在推动草畜平衡条例贯彻落实的同时,结合全旗“能力作风提升年”工作,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双百”攻坚常态化,切实做好防沙治沙,奋力抒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2018年以来,苏尼特右旗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和浑善达克沙地治理等重点工程,累计完成飞播造林6万亩、工程固沙1.5万亩、封沙育林35万亩,栽植各类树木5万余亩,新育各类苗木179亩,林木成活率达75%以上,林业项目区植被盖度由不足10%提高到40%以上、牧草高度由不足15厘米提高到30厘米。与2010年同期相比,全旗禁牧区牧草鲜重每亩平均提高了73.82公斤,牧草干重每亩平均提高了37.24公斤,草群高度平均提高了7厘米,草群盖度平均提高了9%。
近日,笔者从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出发,驶向东北方向阿其图乌拉苏木乌日根高勒嘎查。一路上,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喜人成果尽收眼底。那些连绵不绝的沙地中,柠条、沙柳、杨柴、梭梭树在微风中诉说着这片土地上一场跨越二十年的生态之变。
此刻正是植绿护绿好季节,阿其图乌拉苏木干部职工、周边牧民群众纷纷相约而至,在治沙老人乌力吉的带领下,你挖坑、我植苗、他填土,不一会儿,一片光秃秃松散的沙地上植满了种苗,志愿者们身穿亮眼的红马甲,为这片沙窝子增添了新色彩。
久久为功、永不止步。今年78岁的乌力吉老人是苏尼特右旗阿其图乌拉苏木乌日根高勒嘎查的牧民,他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带头治沙25年,修复自家草场3000余亩、修复嘎查草场150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50余户牧民投入到沙地治理中,将愚公精神演化成当代愚公移山的故事,将治沙蓝图绘到底,以恒心和定力,用汗水播撒绿意、抒写希望。
“最早的时候,我们只能背着工具和种苗步行进沙窝子里种植,后来全靠这辆‘顺六轮’,它是大功臣,现在大面积的治理完成啦,就是每年补种些种苗,它基本退休啦。我虽然上了年纪,但还能行、能动,也不愿意歇着,继续挖、继续种!”乌力吉老人说。
谈起自己这些年的治沙经验,乌力吉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刚开始种苗的时候,好不容易发芽,却总被虫子吃,有的连根也不剩,就失败了。治沙的最好办法是从沙窝子背阴面开始,不怕刮风,能很好稳固住沙子。我一直教育我的孩子和孙子要爱护草原、保护草原,他们也很愿意学,我教他们什么地该种什么、怎么挖坑、怎么种等。旗委、政府、林草局也总给我们提供种子和幼苗,我们苏木的书记、干部还有周边牧民也经常一起种植,也有来我家里咨询种植经验的,我很高兴,也很欣慰,从不藏着掖着,知道的全都教给他们。生态保护是要靠大家的,哪怕每年有一亩地经过治理恢复绿色,我的愿望就实现了。”
沙窝子里留下的脚印或深或浅,老人的脊背逐渐佝偻,但眼镜后深邃的双眸依然坚定,治沙的心气儿依然不垮。孩子们陪乌力吉老人一起走上治沙之路,在耳濡目染中,从一开始的帮忙到现在的主动上手,他们怀揣着同一个梦想,那就是让草原永远绿意盎然。“孩儿的爷爷勤勤恳恳治沙这么多年,我们都看在眼中,也记在心里。我的丈夫和孩子都被深深影响,多年来,始终坚持一起劳作,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参与进来,一起守护我们的草原。”乌力吉的儿媳其木格图说。
岁月流逝不舍昼夜,前进航程击鼓催征。一代又一代像乌力吉老人这样的“治沙标兵”,用自己的切身行动持续防沙治沙,汇聚涓滴之力,守护这片土地,守护家园绿色。
生态文明建设要走得更长远,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在持续推进防沙治沙过程中,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意识不断增强,治沙、造林、种草已然成为牧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过去,牧民自己来拿种苗回去种植的没有几户。近几年,来拿种苗的牧民越来越多。2021年,全旗大约有1000余户牧民来这儿带走各类种苗4万余株;今年,截至目前,已有700余户牧民来买走3万余株。现在不一样啦,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意识越来越强,特别是赛罕乌力吉苏木和阿其图乌拉苏木的牧民群众,治沙热情很高,每年都是自己过来拉走种苗集中种植。”苏尼特右旗苗圃负责人贾金林说。
下一步,苏尼特右旗将在推进造林17.12万亩、草原生态建设45万亩的基础上,持续注重提升农牧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持续注重草场优化科技项目实施,持续注重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和“减羊增牛”“优羊增驼”战略,一体推进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