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包头市经济稳中向好

来源:包头日报时间:2023年01月30日编辑:胡丽楠
导读: 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74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第一产业增加值132.8亿元,比上年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974.6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1642.5亿元,增长1.3%

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74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第一产业增加值132.8亿元,比上年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974.6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1642.5亿元,增长1.3%


2022年,全市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创新、三个实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基本战略,各项政策靠前发力、形成合力,全市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


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74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2.8亿元,比上年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 1974.6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1642.5亿元,增长1.3%。


工业行稳势好


旗帜产业加速发展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自年初至7月收缩回稳,8月份以来逐月攀升,呈现出“上扬线”。1—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6%,连续28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高于全国16和11.5个百分点。在全区12个盟市中连续18个月保持第一。


三大门类持续上行,旗帜产业加速发展。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增加值持续全面增长的发展态势,分别比上年增长12.0%、24.6%和1.7%。


从重点产业看,钢铁、铝业、装备制造业、稀土、电力和光伏制造业六大重点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2.6%,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93.9%。其中,光伏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倍,稀土产业增长77.4%,这两大产业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1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迅速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2022年,37户高技术产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9.4%。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2.1%,比上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在八大类战新产业中,我市共有五个,其中,新能源产业产值增长107.4%,占比57.1%;新材料产业增长101.9%,占比26.8%;两大产业占比达83.9%,居主导地位。


工业产品产销两旺,企业效益明显改善。2022年,全市重点监测的3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多晶硅产量比上年增长148.5%,单晶硅产量增长67.5%,矿山专用设备产量增长66.5%,啤酒产量增长31.5%,稀土化合物产量增长27.9%;钢筋产量比上年下降51.4%,线材产量下降37.0%。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9.0%。


此外,1—11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546.9亿元,同比增长21.4%;利润总额421.5亿元,同比增长20.9%。


投资增长强劲


新动能加快积蓄


202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0.1%,分别高于全国、全区15和2.5个百分点。在全区12个盟市中,总量位居首位,增速位居第五位。


二产投资贡献突出。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5.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75.9%,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6.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76.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2.6%。


民间投资快速增长。2022年,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33.9%,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67.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0.6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投资成倍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1倍,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20.3%,较上年同期提高8.4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2.5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2倍,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7.6%。


风光氢储项目建设不断加速。2022年,风电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88.3%,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8.0%;光伏发电项目投资增长8.6倍,占比由2021年的0.5%提高到4.3%。此外,新建内蒙古华电达茂旗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加快全市绿氢经济发展;新建东方日升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推进全市储能产业布局。


消费市场承压运行


绿色消费持续活跃


202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7.9亿元,比上年下降3.1%,与上月持平;增速分别低于全国、全区2.9和1.3个百分点。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06.8亿元,下降3.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1.1亿元,下降6.9%。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927.0亿元,下降2.8%;餐饮收入100.9亿元,下降6.2%。


限上单位降幅收窄,当月降幅持续放缓。2022年,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21.3亿元,比上年下降5.1%。其中,商品零售实现205.1亿元,下降4.2%;餐饮收入实现16.2亿元,下降14.7%。


生活类商品需求稳定,升级类消费释放不足。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措施成效显著。2022年,限额以上吃类商品(包括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比上年增长33.5%,增速高于限上单位零售额38.6个百分点,拉动限上单位零售额增长4.2个百分点。除民生保障类商品方面,居民消费预期偏向保守,升级类商品降幅较大。限额以上金银珠宝类、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制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和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下降21.8%、48.4%、24.3%和7.9%,分别下拉全市限上单位零售额0.4、0.7、0.2和0.1个百分点。


出行类商品“一升一降”,新能源汽车增势稳健。2022年,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4%,增速高于限上单位零售额6.5个百分点。限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下降12.1%。在破除新能源汽车市场地方保护、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等政策助力下,新能源汽车产业保持成倍增势,2022年,限上新能源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3.4倍。


能源生产保持稳定


消费价格小幅上涨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805.0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0.4%。其中,火力发电量670.4亿千瓦时,增长0.3%;风力发电量117.3亿千瓦时,下降4.9%;太阳能发电量17.2亿千瓦时,增长4.9%。此外,全社会用电量832.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工业用电量783.0亿千瓦时,增长11.8%。2022年,全市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1.6%。


202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4%,低于全国及全区。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现“七升一降”态势,除居住类价格比上年下降0.3%外,其余商品及服务价格均呈上涨态势。


2022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45元,比上年增长3.3%;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50元,增长6.4%,增速快于城镇居民3.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32,比上年缩小0.07。


“总体来看,2022年全市经济顶住下行压力企稳向好,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不断聚集。同时也要看到,产业协同发展不充分,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需多角度蓄势赋能。”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市上下要聚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创新、三个实现”重要指示、全力打造“两都”,坚持“两新”导向,提早储备优质项目、促进产业协同配套、落实各项政策兑现,进一步着力推动扩大内需取得新成效,确保全市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