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十年来,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特别是2020年突发新冠疫情冲击,巴彦淖尔市紧紧围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沉着应对、精准发力,总体经济稳步前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27.9亿元提升至2014年的627.0亿元,再到2021年突破900亿元大关,达到982.7亿元,年均增长5.2%,连续迈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稳步提高,2021年达到64144元(按2021年底美元汇率计算人均10069.7美元),年均增长6.1%。
财政金融平稳运行。2021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9.2亿元,比2012年增长19.4%,年均增长2.0%;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9.1亿元,比2012年增长47.2%,年均增长4.4%。金融业增加值44.5亿元,年均增长6.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比2012年提升0.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92.3亿元,比2012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8.9%;贷款余额938.8亿元,比2012年增长94.0%,年均增长7.6%。
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向好发展,城乡人口流动性加强,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比2012年末提升8.8个百分点,年均提升近1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支撑显著增强
十年来,全市不断加大经济转型升级力度,有力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第一产业较为稳固、第二产业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加速推进的新发展格局。
农牧业经济持续巩固。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48.5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244.9亿元,年均保持在3.8%的较高增速。其中,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在50亿斤以上;年末牲畜总头数865万只,比2012年增长18.2%,年均增长1.9%。其中,羊存栏812.2万只,比2012年增长22.6%,年均增长2.3%。肉羊出栏量、农畜产品出口额均居自治区首位,优质小麦、葵花、蜜瓜等农产品誉满全国。
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明显提升。2021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275.8亿元,比2012年增长54.1%,年均增长4.9%,其中,274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5.0%,户均营业收入3.4亿元,较2012年增加1.0亿元。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75.7亿元,比2012年增长269.5%,年均增长15.6%;主营业务收入934亿元,比2012年增长93.2%,年均增长7.6%。
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2021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9.8亿元,年均增长7.1%,分别高于一、二产业3.3、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逐步形成出交通运输、批零住餐饮等传统行业发展良好,现代物流、信息传输、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与商务居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亮点闪现的发展新格局。
需求结构不断改善
发展活力逐步迸发
十年来,全市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释放消费潜力,积极推动对外开放,需求结构不断改善,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坚持“项目为王”,把抓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出台一系列稳增长促投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公路、公共事业等领域项目建设,多元带动投资较快增长。2013年—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10.8亿元。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3786公里,比2012年增加371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72公里,一级公路470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加119公里和422公里;包银高铁巴彦淖尔段全线开工建设。电信业完成营业收入12.7亿元,互联网注册用户55.3万户,分别比2012年增加6.9亿元和38.8万户。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4亿元,比2012年增长59.7%,年均增长4.8%。其中,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2.0亿元,占总额的80.4%,年均增长4.5%;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4.4亿元,占总额的19.6%,年均增长9.9%。
对外贸易实现新突破。202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33.2亿元,连续4年突破200亿元,比2012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2.6%。全市出口40.3亿元,比2012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11.0%。其中,特色农畜产品出口额连续14年居全区首位;进口192.9亿元,比2012年增长2.0倍,年均增长13.0%。
民生福祉不断提高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十年来,全市在持续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2021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实现36350元和22785元,比2012年增长97.0%和1.1倍,年均增长7.8%和8.7%,均快于同期经济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7缩小到1.6;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0%和29.0%,分别比2012年下降3.3个和8.3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积极向好。2013年—2021年,全市城镇累计实现新增就业9.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稳定在4.5%以下。
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2021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1.7万人,较2012年增加24.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50.1万人,较2012年增加87.4万人。
创新驱动能力增强
新兴动能加快发展
十年来,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得到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新旧动能有序转换。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8.1:40.9:31.0调整为2021年的24.9:33.4:41.7,一、二产回落3.2、7.5个百分点,三产提升1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2.2%、22.6%和45.2%,与2012年相比,一、三产业分别提升16.9、15.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回落32.6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1年,全市专利授权量1034件,比2012年增加919件。其中发明专利45件,实用新型专利870件,外观设计专利119件,分别比2012年增加8件、815件和96件。科技进步带动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2021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1.3万元/人,比2012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8.4%。
新经济蓬勃发展。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51.8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6.2%。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10.8%,快于规上工业增速107.7个百分点,占规模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十年来,全市坚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2012年—2021年,全市累计投入节能环保支出103.5亿元。2021年,全市实现林业生态建设面积76.6万亩,比2012年增加12.8万亩;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7.5%,比2012年提升44.2个百分点。全市单位GDP用水量509.1立方米/万元,比2012年减少371.5立方米/万元。乌梁素海湖区水质稳定在V类。在一系列节能环保政策措施带动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9.4%,年均下降3.8%。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