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倾力建设“中国草原肉牛之都”

来源:通辽日报时间:2023年03月10日编辑:封雅静
导读: 近年来,通辽市依托农牧结合优势,围绕建设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战略定位,建基地、育品牌、带农户、补短板,全力推进肉牛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引领下,政策促动、项目拉动、示范带动、品牌驱动整体发力,扩群增量、提质增效同步推进,农牧循环、绿色发展协同共创,龙头企业、全产业链相互支撑,肉牛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绘就了一幅“牛”气冲天的生动画卷。

近年来,通辽市依托农牧结合优势,围绕建设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战略定位,建基地、育品牌、带农户、补短板,全力推进肉牛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引领下,政策促动、项目拉动、示范带动、品牌驱动整体发力,扩群增量、提质增效同步推进,农牧循环、绿色发展协同共创,龙头企业、全产业链相互支撑,肉牛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绘就了一幅“牛”气冲天的生动画卷。


一个缩影


科左后旗巴胡塔苏木百兴吐嘎查,暖阳映在薄薄的春雪上,晶莹剔透,空气清新。牛哞阵阵,仿佛唱响了一曲田园进行曲,让景色更加灵动实在。清晨6点多,嘎查养殖示范户水泉已经在牛圈里忙活起来。“政策越来越好,村里95%的农户都养牛,技术、销路、防疫都不用操心,育牛犊、盖牛圈、建粪池还都有补贴。”水泉介绍道。


“过去家里养牛,都是房前屋后养,粗放式管理。现在村里统一规划土地,建集中养殖小区,采取种养循环新模式,不仅环境好了,规模也越来越大。”望着牛舍里膘肥体壮的黄牛,水泉说得兴奋,底气十足。而这底气来源于科左后旗一项项灵活的产业扶持政策。


近年来,科左后旗把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养殖作为转变肉牛产业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综合效益的关键举措,按照规模发展区、产能拓展区、综合产业园区进行布局,推动肉牛养殖扩群增量,建设了“由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小区组成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基地”的肉牛养殖新模式。


现在,科左后旗牛存栏110万头,养牛户5.8万户,占农牧户的72%。这幅图景,是通辽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放大这个缩影,通辽人会骄傲地向你介绍:“通辽是‘中国黄牛之乡’,目前全市肉牛存栏达到338万头,居全国地市级首位,被农业农村部等部委认定为科尔沁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科尔沁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被中国畜牧业学会养牛学分会命名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


一个镜头


春节过后,库伦旗各大牛市逐渐恢复往日繁华。每逢集日,交易市场人头攒动,好不热闹。“今天买了10头牛,这边的牛质量好、价格合理,我经常来,都是买回去育肥一段时间再出手,赚个差价,利润也很可观。”来自吉林省的客商李金龙高兴地说。近年来,通辽市大力推进“科尔沁牛”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建设,连续三年举办通辽肉牛产业博览会暨国际肉牛产业高峰论坛,提升“中国草原肉牛之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牛”为媒、推广“通辽”。“科尔沁牛”认定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成为全国百强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到261.8亿元,居内蒙古畜产品品牌价值榜首位、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20位。


同时,积极推动电子交易、直播平台交易、市场交易等多元化发展,全市7个大型肉牛交易市场年交易活牛达150万头以上,交易额150亿元,辐射全国大部分省市区。推动科尔沁牛业、明清肉业等规模以上屠宰加工企业深度开发皮、骨、血、脏器等高附加值产品,增强企业整体实力,形成集群集聚效应。培育引导中小型屠宰加工企业提升工艺水平,规范发展经营。目前,全市规模以上肉牛屠宰加工企业达到7家,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20万头。积极拓展销售空间和销售渠道,依托天猫、京东等电子销售平台和各大中城市贸易商场,采取线下直营+线上销售等多种方式,各类精深加工牛肉制品畅销全国。


一份答卷


新时代,新答卷。


通辽市的目标是到2026年形成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实现肉牛产业从全国地级市中数量第一向综合效益第一跃升。


为实现这一目标,通辽市坚持以集群化发展为导向,全流程谋划产业布局。成立市旗两级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肉牛产业办公室,配备工作专班,做到层层有人抓、有人管。聘请专业规划公司和专家团队高标准编制肉牛产业发展规划,相继出台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行动计划、扶持政策、肉牛保险、金融服务等“1+4”政策文件,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定位,逐级细化目标任务,挂图作战,确保工作落实落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市财政每年安排预算资金1亿元,整合项目资金3亿元扶持牛产业做大做强。金融机构推出肉牛产业信贷产品近50个,形成信用、抵押、担保等多种信贷模式,全市每年肉牛产业贷款余额可达180亿元以上。


动力与政策同行,成就与梦想同在。通辽市以标准化养殖为支撑,全过程提升饲养水平。制定并推广《科尔沁肉牛品种要求》等28项地方标准和科尔沁肉牛“蒙”字标标准。全市标准化生产基地牛存栏达到280万头,通过标准化养殖、集约化管理、精细化饲养,母牛繁殖成活率达到85%,育肥牛平均日增重达到1.5kg。


强化饲草保障。坚持农牧结合、为养而种的农牧业发展思路,以国家粮改饲、优质高产苜蓿、退耕还草、植被修复、奶业振兴等项目为依托,引导养殖场(合作社、户)在高产农田发展连片全程机械化青贮种植,年种植青贮500万亩以上,人工种草保有面积100万亩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超过70%,粗饲料总供应能力2400万吨,市场化南贮北调运储机制基本形成,实现了种养循环、绿色发展。


推进规模化经营。积极引导扶持养殖企业新建或改建起点高、规模大、配套设施齐全的人畜分离示范性规模育肥牛场。探索推广村外建舍、集中养殖、人畜分离模式,通过入股合作、托管饲养、“合作社+基地+品牌”、综合服务等经营方式,带动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场3个、千头以上规模场37个、百头以上规模场1396个,规模化以上育肥牛场年出栏育肥牛能力达到40万头。


…… ……


在加快推动肉牛产业做大做强的新征程上,通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把优势放大、把短板补齐、把品质做优、把品牌做响。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