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整地垄、清运积土、填埋沟渠……近日,在五原县和胜乡建丰村高标准农田1.4万亩建设(改造提升)项目区,大型机械正在紧张有序施工。内蒙古茂源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施工二标段现场负责人范彦向记者介绍说:“本项工程2月1日正式启动,计划11月底之前全部完成。”
在临河区城关镇继光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多台大型机械在田间往来穿梭作业,一条条笔直的沟渠在平整的土地上逐渐成形。
……
连日来,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稳步推进,田间地头尽显崭新气象。
高标准农田建设关乎民生,更关联着乡村产业振兴。近年来,我市以耕地质量提升和粮食产能提升为目标,全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2022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32万亩,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盐渍降、土肥沃”。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党政重视,高位推动。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农牧部门全面履行农田建设集中统一管理职能,科学编制了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2030年十年发展规划》《484万亩盐碱化耕地改盐增粮增草规划》《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形成了市县乡村党政领导亲自抓工程建设,发改、财政、自然资源、水利、科技、林草和金融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工作局面;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实行旬调度、月通报,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工作氛围;加强技术咨询、巡回督查、评审验收等环节工作,确保工程顺利有序推进。
坚持大破大立,集中连片。项目区建设全部实行“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一明确”的整治模式,即打破农户的承包界、打破杂乱的地块界、打破混乱的渠沟路布局,统一开挖渠沟、统一修整道路、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建设水利工程、统一营造防护林,项目建设完成后将耕地重新分配经营,推行“一户一田制”进行管理经营,竣工验收后明确工程运行管护主体,确保工程正常运行并长期发挥效益。通过大破大立的整治模式,灌区亩均节水20立方米以上,新增耕地1.5%左右,森林覆盖率提高1.35%,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农民土地流转费每亩提高500元以上,亩均节约种植成本90多元。改造后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明显提高,耕地质量明显提升,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机制创新,完善管理。我市建立市级统筹、旗县主体、农牧部门落实、其他有关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合力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坚持“六方”(农民代表、村民小组组长、嘎查村支书、苏木乡镇长、农牧部门负责人、旗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签字的选址立项原则,顺利推进规划设计的有序进行。市级农牧部门抓好项目计划审批、检查监督、竣工验收、上图入库等相关工作;旗县区农牧部门抓好项目规划设计、组织实施、质量管控、检测监督、初步验收工作,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苏木乡镇和嘎查村充分参与,主要做好协调对接、规划设计指导、社会矛盾处理、监督进度和质量,建成后负责斗农毛渠(沟)及其建筑物、道路、林木管护、维修运营工作;调动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筹资投劳、参与设计、选派村民代表全程参与和监督工程建设,支持建后耕地调整,充分发挥农民主人翁作用。
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六制”管理,即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和资金公示制、财政资金专户制,从项目的各个环节严格实施全过程管理,切实保证工程质量,保证项目和资金安全。
坚持科技引领,综合施策。我市以推进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建设为示范,同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协同推进,积极与中科院南土所合作建设了河套灌区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应用推广中心,与中国农大合作建设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为耕地质量提升赋能。引进30多位战略技术顾问,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17家科研院所合作,研究集成盐碱化耕地改良技术模式21项。五原县、临河区实施“五位一体”盐碱地改良措施,积累了成熟的技术经验,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与此同时,积极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调动金融和社会资本积极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