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时节,赤峰各地的农田还未播种耕作之时,设施农业大棚里却是满地嫩绿青翠欲滴,处处彰显着春的生机与希望。
在松山区北部,规划占地面积2.5万亩的大庙镇公主岭现代农业产业园内,5000多栋温室大棚次第舒展,成方连片,蔚为壮观。大棚内,绿意盎然、郁郁葱葱的西红柿秧长势喜人,鲜灵灵的果实挂满了枝头微微泛红。再过不久,这些西红柿即将成熟,被采摘上市销售。
“产业园内90%以上种植的都是西红柿,分冬春种、夏秋两茬,这两个茬口的种植在园区已经形成一套固定的种植模式和种植技术,西红柿不仅品质高,销量也不错。”产业园区主任王景生介绍,除了西红柿,园区还种植架豆角、樱桃、李子等蔬菜和水果。目前,园区平均年产蔬菜10万吨以上,主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年产值5亿多元,年纯收益3亿多元,平均每个标准棚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
一栋栋设施农业大棚不仅增加了冬春时节水果蔬菜供给能力,也为春耕备耕提供了育苗保障。眼下正值春季蔬菜育苗关键时期,在巴林右旗赛罕街道大板村,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村民们正在蔬菜育苗棚里忙着配制营养土、装穴盘、点种等工作。“一批苗”关乎着“一季菜”。为保证蔬菜育苗工作的顺利开展,让群众“菜篮子”供应充足,大板村本着“育苗早、栽苗早、销售早”的原则,早早组织村民开展育苗工作,为全年的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村民李勤边点种边向记者介绍:“我们计划这一批点600多颗种子,点种之后必须控制好大棚里的湿度、温度,及时调整棉被的升降,保证阳光补充,这样菜苗的发芽率才会提高。”
把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是我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振兴的有力举措。近年来,我市坚持因地制宜、群众自愿、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设施农业实现了由简单粗放向精细化发展、由零星分散向规模化发展、由人工操作向机械化发展。目前,全市设施农业面积187万亩,规模化设施农业园区达到1251处。其中,万亩以上园区9处、千亩以上园区245处,7家设施蔬菜生产企业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定。全市设施农业年产量可达500万吨,年产值160多亿元,带动农牧民人均增收3800多元,占地面积和设施农产品产量占全区一半以上。
记者从市农牧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将锚定建设农牧业强市目标,大力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全力抓好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在稳步提升蔬菜产量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设施农业提档升级,以标准化、智能化、产业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重点推进老旧园区机械化、节水化的升级改造和新建园区高效节水、环境自动调控、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和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等技术推广。同时,加快智慧农牧业建设,整合农牧业农村牧区数据资源,加快农牧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互联网数据平台合作,建设智能牧场和数字农业创新应用试验示范基地,全面提升农畜产品生产环节、产品溯源、质量安全、品牌营销等方面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