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的小耕农业向绿色、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迈进,如何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一直是呼伦贝尔农垦格尼河农牧场公司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格尼河农牧场公司依托区位优势,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持续在项目支撑、科技创新、党建引领上聚焦用力,不断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项目支撑 确保“藏粮于地”
筹备建设高标准农田。2023年,围绕提升产能和质量,格尼河农牧场公司加大农业基础投建,积极开展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该项目的建设将为公司旱作农业转向绿色、有机、可持续,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
打造现代农牧业服务中心体。该公司作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打造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之一,要在发展自身农业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农机与农技的结合,促进粮食增产和黑土耕地可持续保护与利用。
烘干作用助力玉米储藏。位于第五连(队)3万余平方米的仓储中心院内,每年初冬时节都会上演一幅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作业现场,上粮、清选、入仓、烘干、出粮、再清选等一系列流程全部实现电控自动化。检斤后的玉米经过两道清粮机筛选后进入潮粮仓,存储达到一定数量后,再通过一条十几米长的巨臂传输到烘干塔内。当最后一道烘干作业完毕,一颗颗籽粒饱满、色泽金黄的玉米粒实现了完美的“蜕变”,伴随着传输机的轰鸣声,开心地投入粮仓的怀抱并实现颗粒归仓。
在仓储保管期,粮食全部采用电子温控、信息化监测。同时,大力实施“粮食不落地”新举措,不断提高烘干数量及质量,杜绝粮食霉变,减少粮食损失。在提高生产质量及效率的同时,推动粮食绿色安全发展。
科技创新 落实“藏粮于技”
确保粮食产量,就要“藏粮于技”。该公司把保护好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落实“藏粮于技”。多年来,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不断打造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的技术体系。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通过推广科学技术和精细管理来挖掘有限的土地资源潜能,以农作物高产创建和标准化作业为载体,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重点推广应用GPS卫星导航系统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以科学化田间管理奠定丰产丰收基础。
近年来,公司共计改装机械25台套,充分利用现有机械改装生产需要的机型,节约成本318万元。改装后的机械在播种过程中既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又节省了资金。2023年,公司计划种植玉米、大豆共计7.2万亩,通过自主研发改进农机技术与引进大型农机设备,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党建引领 端好“中国饭碗”
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和削弱。格尼河农牧场公司通过推行党政“一肩挑”,促进“两委”思想统一、资源合一、行动划一。通过抓好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增强党组织的凝心力、向心力和战斗力。通过增加阅览室、学习园地、党员活动室等党员活动阵地,为所有党员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将“最强党支部”建设作为推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共同载体。紧紧围绕“三年打基础、五年争优先”的工作目标,坚持突出政治功能,着力提升组织力。通过开展“最强党支部”连续建设工作,分步骤实现“最强党支部”建设目标,逐步提高“最强党支部”比例。预计到2023年底,达到50%以上,争取未来五年达到80%以上。
让党旗飘扬在生产一线。为抢抓农时,该公司全体党员干部每到春播生产、秋收保粮时节,都主动请缨走进田间地头助力生产劳动,为颗粒归仓、增产增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鲜红的党旗在农垦上空高高飘扬!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近在耳畔,时刻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农垦人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为保障粮食安全、优质高效不懈努力!”格尼河农牧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思军说道。
初春的呼伦贝尔,宛如一幅无边画卷,层林尽染间处处皆是风景。徜徉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捧一把黑黝黝的泥土,感受着一股股蓬勃的力量在心头涤荡。一幅幅备春耕的画卷,折射出农垦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气象,也让中国粮食安全的根基在呼伦贝尔农垦大地上越筑越牢。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