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走进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巴音塔拉嘎查,水泥路干净平坦、移民小院美观大方、文明实践长廊创意十足……一幅既有“颜值”又具“气质”的美丽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 以前环境卫生差,房前屋后杂物乱堆乱放。现在通过‘微治理’,家家门口扎起了篱笆园,建起了小菜园、小花园,厕所也改造了,环境整洁了,嘎查农牧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说起巴音塔拉嘎查的变化,村民刘海兵笑逐颜开。
刘海兵提到的“微治理”,是2022年巴音塔拉嘎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积极探索推进的“党建+微网格”模式。该模式通过构建“嘎查党支部—理事会—党员联系户”微治理村级组织体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带动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风文明、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中发挥作用。
去年以来,巴音塔拉嘎查围绕“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治理工作目标,不断深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探索建立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通过“微心愿”“微承诺”“微行动”等“微治理”模式,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效,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乡村治,百姓安。农村要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基层自治实践,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前段时间,虽是冬闲时节,但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东升村的村民却也不闲着,不少人通过手机直播推介家乡的美景和特色农产品,引来众多网友围观。曾经的东升村道路泥泞、设施落后,但随着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开展,这里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特色采摘、乡村旅游等产业也逐渐在这里兴盛起来。
一大早,五原县和胜乡建丰村村民方改桃就将自家产生的垃圾分类装袋,运送到村子里的环保产业园。工作人员对这些垃圾进行了二次分类,对于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给予相应积分,方改桃也凭积分兑换了所需的日用品。“以前,家里的垃圾都是乱扔,现在垃圾分类处理,不仅环保,还可以凭积分兑换日用品。这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也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好了。”方改桃说。
开展垃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健全垃圾清运体系,对靠近城镇的村庄,推行城乡一体化处理;对距离城镇较远但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在苏木乡镇单建或共建填埋场进行处理;对地处偏远、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嘎查村,采取“源头分类减量、就近就地处理”的办法。通过购置清运设施设备、配齐保洁队伍、加强经费支持等措施,完善垃圾清理后续管护机制,确保后续管护跟得上;设立奖励机制,通过积分兑换等奖励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总量,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镇结合对9个行政村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积分制”考核,并延伸到乡村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配套推行“积分超市”“积分分红”。石哈河镇副镇长徐飞介绍道:“我们以美丽村庄、美丽田园、美丽菜园、美丽庭院为切入点,每年组织各村开展一次系列评选活动,让美丽乡村建设的凝聚力、影响力、带动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把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载体,探索长效机制。目前,全市有418个嘎查村采用信用制、积分制推进村庄清洁行动,652个嘎查村把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纳入村规民约。7个旗县区已全部完成村庄分类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所有嘎查村编制完成村庄规划。同时,按照示范嘎查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将任务层层明确落实到责任部门、责任属地,为乡村治理的试点示范、推进基层创新实践提供有力支撑。此外,我市还通过党建引领、组织发动,引导农村牧区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农牧民群众用身边人管好身边事,进一步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合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