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暖阳斜映,枯黄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被废弃的玉米叶和谷草,这些不起眼的农业废料,经过科右前旗俄体镇农民的巧手编织,成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在俄体镇,一批能工巧匠在兴安盟“乡村工匠”刘丽娟的带领下,通过发展草编产业,逐步拓宽增收渠道。刘丽娟是科右前旗劲草传承手工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她以合作社为纽带,带动剩余闲散劳动力发展草编产业,带领不少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发挥了“乡村工匠”的带头作用。
“这些产品都是以稻草、玉米皮为原材料,美观又实用,现在好多人都喜欢草编制品。”刘丽娟说,自从被评为兴安盟“乡村工匠”后,她又继续开设培训班,把草编技艺推广给更多人。“我知道村民们赚钱不容易,我愿意把草编手艺分享给更多人。”目前,俄体镇有8个村300余人参加过刘丽娟组织的手工编织培训,培训合格者每人每月可增加收入3000余元。
“编的时候还可以多放进去点红线,这样编出来的小筐看着更喜庆。”见到记者,村民吕秋菊就迫不及待地分享起自己的草编心得。嘴上说着,吕秋菊手里也忙活不停。不一会儿,一个由玉米叶子编成的小筐已见雏形。“一个小筐我能赚十几块钱呢。现在能不出家门就增收赚钱,多亏了这个草编培训班。”她笑着说。
2022年,为加快建设一支能够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的实用技能人才队伍,激活人才引擎,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了“乡村工匠”培养工程。通过不断完善培训、培育体系,加强技术指导,提升农村农业实用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技能,激发乡村工匠创新创造活力,为我盟乡村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截至目前,我盟已累计参加培训7691人,认定“乡村工匠”400人。
认识“乡村工匠”义乐呼,是从她满墙的红色奖状以及一桌奶制品开始,满眼的“红”和“白”交织成了一位传统奶制品“手艺人”的白天黑夜。义乐呼是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阿拉坦敖都嘎查牧民,制作传统奶制品近30年。2022年6月份,她参加了兴安盟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乳制品加工比赛,被认定为兴安盟“乡村工匠”。“这些年,一有比赛我就去参加,做了这么多年的奶制品,从来没担心过销量问题。”义乐呼说。
近年来,依托党的好政策,义乐呼的奶制品手工坊得到升级改造,从一开始30平方米的小作坊变成了现在300余平方米的制作车间。如今,义乐呼掌握的奶制品制作技艺多达十余种,每年通过销售手工奶制品就能增收10万元以上。
工匠引领带动,政策强化激励。未来两年,我盟预计认定“乡村工匠”1000人,把他们打造成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让他们在传承传统技艺、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致富中发挥作用。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