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道路宽阔整洁,一片片绿地生机盎然,四季有景,四时有花。如今的鄂托克前旗,颜值更具魅力、居住更加舒适。
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报告部署的民生新举措、描绘的民生新图景,给鄂托克前旗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鄂托克前旗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指示要求,全方位提升环境保洁、园林绿化和市政运行管理水平,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精心营造优美、整洁、有序、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绣”出城市品质品牌,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更好地服务居民、服务市场主体、服务鄂托克前旗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
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
生态更加宜居美丽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聚焦新发展目标,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一轴双环三带多园”的绿地系统规划为指南,按照“突出特色、增绿添彩、增量提质、建设精品”的思路,通过规划建绿、拆墙透绿、建景增绿、见缝插绿等多种途径,全面推进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拓展城市绿色空间。建成区绿地面积增至317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01%、绿化覆盖率42.57%,建成公园17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2.64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5.47%,城市林荫路覆盖率78.71%,4项底线指标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41%、12㎡/人、85%和70%),持续巩固“国家园林城市”成果。
今年以来,鄂托克前旗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要求,改造、提升了各类公园,增加了民俗文化雕塑、小微花镜等特色景观;新建、改建了“口袋公园”,盘活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丰富绿植、增加铺装、增设座椅和健身器材,方便群众游憩;同时,利用原有绿化带、防护林带及各类绿地资源,建成6条空间布局均衡、配套设施完善的绿道,构建城市环路生态廊道,打造居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的慢行系统,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和生态廊道达标率均为100%,切实提升了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社会和谐稳定。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旗等国家级荣誉。
市容管理精细化
环境更加干净整洁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始终把精细化、长效化管理作为环卫清扫保洁工作的首要目标。
人员管理“网格化”。将镇区划分为7个作业片区,128个作业单元,公厕划分为4个作业片区,79个作业单元,实行定岗定责定人员,提高了环卫工作者工作效率,保证了城镇卫生质量的常态化整洁。
清扫保洁“精细化”。在道路保洁方面,实行大型扫路车和人工清扫相结合的方式,机械化清扫率达80%以上,机械化作业清扫面积约189万平方米,主次干道坚持一天一清扫,10小时保洁;公厕保洁方面,水厕实行专人管理,一日三清扫,12小时保洁;旱厕实行一日一清扫,十日一清掏的管理机制。
垃圾处理“标准化”。镇区垃圾桶、垃圾箱实行专人巡回日保洁,定点定时全封闭清运,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居民区、垃圾中转站垃圾随满随清。
污水收集“规范化”。将陶伦路及东西延伸200米的沿街商户产生的污水和餐厨垃圾清运至油水分离站进行处理,每日上午、下午各收集一次。随着环卫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鄂托克前旗的环境卫生得到了越来越多居民群众和外地游客的称赞和认可。
公厕变迁现代化
生活更加便捷安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细节,于方圆之中,看待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素养。而厕所无疑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更是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文明如厕,干净了自己,方便了别人,也是一道亮丽风景。
从土木结构、石板结构旱厕到现代化的环保公厕、可移动公厕;从水冲式冲洗到抽水马桶……近年来,鄂托克前旗水冲式公共卫生间逐渐增多,旱厕逐渐减少。2022年7月,16座旱厕改造完工,镇区旱厕全部清零,服务半径150米,给群众提供了一个舒适、干净、人性化的如厕环境。
据了解,所有公共卫生间都增设了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公共卫生间导向标志牌等,而且,要求公共卫生间内采光、照明和通风良好,无明显异味,环境卫生良好,座便器、蹲位整洁,管道畅通,照明灯具、洗手容器等设备完好,并备有防蝇、防蚊和除臭设施。同时还增设第三卫生间和工具间,配有专人负责保洁管理,严格执行保洁制度,保障每一个公共卫生间24小时的免费开放和正常运行。
民之所盼,政府所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鄂托克前旗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扣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民生问题不松手,继续扛起时代责任,书写使命担当,以城市“绣花行动”为抓手,从一件件民生“小事”干起,实实在在谋事干事,用心用情解决群众反映诉求,将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鄂托克前旗展现在居民面前,让一个个好梦照进现实,一张张笑脸荡漾城乡,让民生之花在这里竞相绽放。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