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嘉尔嘎勒赛汉镇查汉高勒嘎查农民狄多枢家时,他正坐在家里看电视。这个有名的大忙人,在农忙时节居然这么悠闲?看着记者困惑的样子,他笑着说:“过去这时候,一天忙得两头不见太阳,哪有闲工夫看电视。自从铺设滴灌带后,种地比过去轻松多了,浇水、施肥都不用我操心,有大把的时间享受生活了。”
今年58岁的狄多枢种着近300亩地,每年种地纯收入在20万元左右。在他家的农田里,一条条滴灌带如同毛细血管遍布各处,在水滴的滋润下,一株株绿色农作物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孪井滩灌区是阿拉善盟最大的引黄灌区,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黄河四级扬黄灌溉区,现有耕地8.5万亩。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干旱少雨、过度放牧,导致生态持续恶化,沙尘暴频发,沙漠化每年以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迅速扩展蔓延,致使部分农牧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对此,盟委、行署审时度势提出了以“适度收缩、相对集中”为核心的“转移发展战略”,实施孪井滩扬黄灌溉工程。经过4年的开发建设,引来了黄河水,开发了近10万亩耕地。与此同时,阿左旗、阿右旗33个苏木(镇)87个嘎查的牧民1588户5456人陆续搬迁过来,一座崭新的城镇在戈壁荒滩上悄然崛起。
孪井滩灌区是一个水资源匮乏地区,每年通过四级扬黄从黄河取水4000万立方米用于农业灌溉。但长期以来由于灌溉方式落后,水资源使用效率低,地水矛盾突出,农户增收乏力。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矛盾,2012年以来,孪井滩灌区陆续投资上亿元实施节水改造工程。近年来,示范区管委会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用于鼓励滴灌技术推广,为安装节水滴灌带的农户每亩补贴70元。
滴灌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还推动了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化经营。使用滴灌带后,以前的农渠、毛渠都被铲平,有效种植面积扩大了近15%,更有利于机械化种植,农民基本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查汉高勒嘎查农户魏玉新说,以前农民靠天吃饭,平均亩产只有1000斤左右,挣不上钱,一亩地几十元都没人承包。普及滴灌带后,旱涝保丰收,平均亩产达1800斤以上,过去大家放弃的农田成了农民争相耕种的“香饽饽”,每亩花600元都租不到。现在,在示范区种植几百亩、上千亩的农户比比皆是,仅他家就种了1000多亩地,每年收入达40多万元。魏玉新说,这都是推广滴灌技术和农业机械现代化带来的好处。
狄多枢告诉记者,以前大水漫灌最辛苦的就是人,浇灌40亩地得一天一夜。现在铺设滴灌带后,300亩地只需10小时左右就能浇完,一点儿都不费劲。
2021年4月初,随着最后1万亩节水改造工程项目的完成,孪井滩灌区8.5万亩农田全部实现了节水灌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实施,不仅是灌溉方式的根本改变,同时,也促进了孪井滩灌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
嘉尔嘎勒赛汉镇阿敦高勒嘎查是最早推广滴灌的农业嘎查。在嘎查控制滴灌的泵房中,记者看到十余个红色大滤罐几乎占满了房间,管理员正在给小过滤罐更换滤网,防止有大颗沙粒混入水中堵塞滴灌管出水孔。嘎查书记谢文清详细给记者介绍了滴灌抽水、加肥的过程。“没有滴灌时一亩地用140来斤化肥,而现在通过滴灌精准施肥,每亩地只需80斤左右,既节省成本又减少环境污染,优化了农业生态环境。”说起滴灌的种种好处,谢文清打开了话匣子,“滴灌可充分实现水、药、肥的一体化施入,不仅可以调节土壤温、湿度和田间小区气候,节约水资源,有效抑制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还能大幅提高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肥效能提高一倍以上,但施入量降低了近一半。统一启泵滴水,可让地势不平的农田得到同样标准的灌溉,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真是事半功倍。”
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农牧林水局副局长金斯琴巴图说,以前种玉米每亩用水在530立方米以上,采用滴灌技术后,每亩用水只需404立方米,节水126立方米,按每立方米水费0.26元计算,每亩可节省33元,节水增效十分明显。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持续推广高效节水滴灌技术,孪井滩灌区不仅实现了节水增效,还吸引许多外出务工农民纷纷返乡种田,改变了农村“空心化”问题,为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