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拿出真金白银建项目,到引入先进理念拓产业,脱贫群众不仅走上了致富路,也收获了发展新思路;
从人员互派交流,到推动资源共享,草原各项事业补了短板、添了动力,京蒙两地来往也多了人气、深了感情;
从锡林郭勒的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到首都商超的扶贫专柜、消费市场,不仅鼓了农牧民的钱袋子,也丰富了北京人的菜篮子……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注入“北京力量”到感受“北京温度”,京蒙协作已在祖国北疆20万平方公里的锡林郭勒结出累累硕果。
以完善机制提供组织保障,以产业帮扶引入发展活水,以人员互动强化智力支持,以社会联动形成强大合力,自2018年启动京蒙扶贫协作以来,北京市大兴区、昌平区分别对口帮扶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正镶白旗和太仆寺旗,助力三个国贫旗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21年,北京市大兴区、昌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与正镶白旗、太仆寺旗、苏尼特右旗签订了东西部协作协议,借着京蒙协作的“东风”,锡林郭勒盟乡村振兴事业开启了新篇章。
引入产业“活水”——为农村牧区发展添动能
帮扶政策稳,生活气象新。
每到夏秋之际,西瓜大量上市的时节,正镶白旗星耀镇收购西瓜的车辆排起了长龙,村民们将各家收获的西瓜装载上车,准备发给千里之外的“买家”。
“皮薄、瓤红、口感好,锡林郭勒草原种出的西瓜真甜!”千里之外,北京市的消费者对来自草原的西瓜赞不绝口。
自2018年开始,星耀镇许多村民脑海中频出的词汇莫过于“西瓜”和“北京”。以该镇永合村为例,先后迎来了北京庞安路西瓜专业合作社、北京李家巷西瓜产销专业合作社、北京绿园天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知名西瓜种植企业的落户。
来自北京的农业技术“嫁接”在了盟内南部的丘陵,“大兴西瓜”“昌平草莓”相继落户我盟,这只是农业领域北京帮扶我盟特色种植业发展的一道缩影。近年来,在种植业方面北京市已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以产业技术优势结合地区实际,调整升级我盟南部被帮扶旗县种植业模式,通过土地租赁、劳务用工、托管经营等多种带贫模式,带动3763户脱贫户增收致富。
牧业是锡林郭勒盟的主打产业,养殖业方面北京市累计投入1.5亿元,积极提升被帮扶地区种业、畜舍、饲料水平,包括投入京蒙协作资金1000万元建立正镶白旗良种肉牛核心育种示范基地等,对保障绿色畜产品供给安全,增加牧民收入、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门设立五年过渡期,把继续做好东西部协作作为推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举措。
京蒙协作的背后是什么?一个个共建项目,就会延伸出一条条产业链。
“开工!”2022年4月8日上午,随着挖掘机挖起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脑敏塔拉嘎查上的第一方土,京东方能源苏尼特右旗20万千瓦牧光储综合示范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在这片浑善达克荒漠半荒漠化草原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京东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入驻,启动了“光伏+储能+综合治沙+养殖”项目建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会同苏尼特右旗牢牢把握“双碳”背景下加快推动新能源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将光伏建设与优质畜牧业养殖和科学治沙相结合,规划建设20万千瓦牧光储综合示范项目。
抓牢抓住帮扶之机、用足用好帮扶之力。围绕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目标,锡林郭勒盟先后引入首农集团、京能集团、顺鑫农业、德青源、金风科技、呷哺呷哺等北京企业投资落地草原。2018年以来,北京市三级财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9亿元,实施项目408个,惠及脱贫群众2.3万户,引进北京企业20余家。
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重点,以推动乡村振兴为目标,现在,京蒙协作正在转化为振兴合力,从硬件建设向软硬件协同建设转变,从产业基础培育向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转变,从政府扶持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支援精锐力量——为社会事业发展增后劲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把想法带出去,把思路引进来,京蒙协作积极构建互补型对口支援协作体系。
近年来,北京市乡镇累计结对帮扶锡林郭勒盟苏木乡镇16个,北京市社区(村)、企业、社会组织累计结对帮扶我盟脱贫村95个,京锡两地26所学校、39家医疗机构开展了手拉手结对帮扶,北京市派出支医、支教、支农专业技术人才229人次,我盟向北京市派出医疗、教育、农牧业骨干人才跟岗培训752人次。同时,先后有两批共23名来自北京的干部到我盟挂职。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领域的帮扶协作,京蒙两地早已开始。
医疗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项举措,目前,大兴区、昌平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对帮扶正镶白旗、太仆寺旗、苏尼特右旗39家医院,北京选派97名优秀骨干医师前来支医,开展诊疗1.9万余人次,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宽领域的医疗协作。帮助苏尼特右旗、正镶白旗、太仆寺旗三地改扩建苏木乡镇、嘎查村卫生院(室)45所,投入资金2500万元,脱贫旗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援助中,涌现出让贫困户避免截肢手术的付立新、李新,让卧床16年的老人重新站起来的戚学政,让无法行走的患者恢复走路的王宏伟等一批优秀医务工作者。
通过干部互派和教育、医疗人才交流,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有效促进了我盟产业、教育、医疗水平提升,提升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自2018年京蒙扶贫协作开展以来,北京市昌平区教委与太仆寺旗手牵手,选派支教老师,提供教育物资,助力太仆寺旗教育事业发展。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暑假的脚步悄然而至,张春明、朱素玉、周京川、吴英玉、苏海巍、阚胜国等6位支教老师一年的支教工作也完美告捷,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循着时光的脚步,回想过去的点滴,支教老师与师生们度过了难忘的一年。支教期间,他们每周都会带领教师们进行固定时间的教研活动,通过讲座、听评课、上示范课、做课题研究等形式转变支教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素养。英语教师张春明还用一年的时间为旗第一小学一、二年级编写了《唱歌学英语》校本课程。除此之外,她还多次资助困难儿童,带动太仆寺旗整体英语教学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借助京蒙协作,锡林郭勒盟下一步将不断加强基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乡村教师综合教育和管理水平,持续推动农村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切实从根源上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让教育事业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中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搭建帮扶平台——为京蒙共赢发展谱新章
消费帮扶,一头连着锡林郭勒盟农牧民的良田和牧场,一头连着北京市民的菜篮和果盘。什么是北京需要的?什么是锡林郭勒盟没有的?在享受京蒙协作带来的红利中,锡林郭勒盟农村牧区不仅是“乘凉者”,也必须是“种树者”。
今年5月,太仆寺旗5家草莓育苗企业(家庭农场)完成29万株种苗入棚定植,先期完成定植的4万株种苗经过10多日缓苗已长出真叶,各棚成活率均在95%以上。
近年来,太仆寺旗引进昌平区草莓种苗和种植技术,建立草莓种苗繁育实验基地,运用“优势产业+育苗基地+贫困户”机制,带动脱贫户直接参与种植、劳务就业,实现脱贫户“零风险”增收。2019年—2021年锡林郭勒盟方面共向昌平区销售草莓种苗900多万株,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昌平区优质草莓缺乏的问题,又保证了太仆寺旗草莓种苗卖得出,确保销路畅通。
近几年,在北京市消费帮扶双创中心昌平分中心、昌平区新世纪商城和大兴区正镶白旗农特产品电子商务体验店,红井源胡麻油、草原王酒、藜麦等锡林郭勒盟品牌商品均设有专柜销售,满足了首都消费群体的多样性需求。同时,借助“北京农业嘉年华”“北京世园会”等特色产品展销会,以及帮扶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等“七进”活动,打通了农特产品进京的千里“绿色通道”,使锡林郭勒盟农畜特色产品成为北京市民餐桌上的“新宠”。目前,京蒙消费帮扶金额累计达10亿元。
借助京蒙协作契机,2022年北京方面将进一步开拓帮扶产品消费市场,完善特色农畜产品在京销售长效机制,加大产销对接力度,促进北京市电商企业与锡林郭勒盟农畜产品产业基地的对接,建立特色农畜产品网络销售专区。我盟将围绕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做好引进北京优质企业工作,围绕冷鲜肉品和精细分割产品、糖、酒、油脂、马铃薯开发与北京市及结对区进行针对性的招商引资。
紧抓京蒙协作机遇,聚焦稳岗就业,搭建帮扶平台,让农牧民有活儿干、有钱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2019年,太仆寺旗宝昌镇向阳村办起了自己的“工厂”,产业带动这把“金钥匙”将25名年迈、弱劳动能力和残疾贫困户组织在了一起,农民通过加工编织袋为企业进行来料加工生产。足不出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村域经济的生产中,目前该村的“产业工人”增至近50人,年龄最大者超过了70岁。2020年,利用京蒙协作资金,该扶贫车间建起了锅炉房,保障了冬季农闲时也可进行生产。将农村的劳动力在农闲时解放出来,200多平方米的车间成了全村脱贫户的就业新高地。
长期以来,京蒙协作聚焦稳岗就业,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定增收。2021年,苏尼特右旗会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开展了线上点对点专场招聘会,并进行就业指导培训。截至目前,全盟通过提供岗位、就业培训、帮助稳岗、企业带动等方式,帮助2813名农牧区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1309人。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