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农“慧”种田—呼伦贝尔市春耕尽显科技范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时间:2022年06月06日编辑:张雅娟
导读: 春耕的号角已吹响。放眼广袤田野,勤劳的人们抢抓农时,松土、施肥、浇水、管护……沃野中、大棚里、稻田间,农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指导、植保无人机在施生态肥……一幅科技赋能的“春耕图”正在呼伦贝尔大地徐徐展开。

春耕的号角已吹响。放眼广袤田野,勤劳的人们抢抓农时,松土、施肥、浇水、管护……沃野中、大棚里、稻田间,农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指导、植保无人机在施生态肥……一幅科技赋能的“春耕图”正在呼伦贝尔大地徐徐展开。


“今年我们将春耕生产作为当前首要任务来抓,要把更多元素运用到生产的各方面,依靠科技的力量全力夺取粮食丰收。”市农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看天”到“看数据”


五谷丰登、粮食丰收,不仅需要风调雨顺,更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我市在春耕工作中借助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农田精耕细作、精准施肥、精准灌溉,实现了从“看天吃饭”到“看数据吃饭”的转变。


市气象局积极推动涵盖地面、高空、辐射、大气成分、卫星、雷达、气象灾害、气象服务等多种类地方气象数据资源融合应用。同时,气象大数据平台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升级4G传输模块和4要素、5要素、6要素自动观测站,逐步建成智慧、立体、数字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市气象局还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开发农垦专业气象服务平台,提供可视化气象服务,直观展示自动气象站、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各类数据,快捷查看最新预报、预警信息和基于智能网格的气温、风及降水实况,建设智慧农业气象观测与管理系统,助力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智能化管理,让农户吃下一颗“定心丸”。


立足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智慧农业


今年,市农牧局按照农牧业增量增质发展八大行动方案的要求,确保粮食生产和大豆油菜扩种任务落实到地块,保质保量完成2458.7万亩粮食生产、284.3万亩大豆扩种、38万亩油菜扩种任务。通过高标准农田、优质高效增粮示范、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化肥减量增效等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千方百计提高单产。


牙克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月末完成了积土清理、土地平整、沟渠清淤改造、打井等工程;工程将充分利用春耕前、秋收后的农闲时间,完成管道铺设工作。项目建成后年节约用水量最多可达385.86万立方米。同时,将成为灌溉有保证,排水有出路的高产田,可逐步扩大农、副产品产量和生产能力,提高本地区人民群众的收入。


2021年阿荣旗实施的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也在有序进行中,项目建成后,可新增耕地面积2900亩,亩均增产效益可达150到300元。目前,阿荣旗围绕智慧农业感知体系、现代科技支撑体系、农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新型农民培育体系构建了肉、玉米、大豆、高粱、甜菜、马铃薯、中草药七大产业板块,“园区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智慧农机显身手


智慧农业,离不开装备技术的应用升级。在我市的春耕生产中,自动导航播种机、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科技元素正在应用到水稻、小麦种植、马铃薯播种和蔬菜生产等多个环节。


在呼伦贝尔农垦免渡河农牧场公司第五生产连(队)八号地块小麦春播现场,新翻的田垄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带有定位系统的豪狮自动播种机从整地、施肥、播种、镇压一气呵成,实现了从播到种的一体化,一天一台作业机组能够完成500到1000亩的任务,使得春播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上库力农牧场公司与哈工大信息研究所合作,建立农业信息中心,搭建起发展智慧农业的平台,引入大数据、云计算、卫星遥感等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信息中心利用“互联网+”、农业机械化信息平台、手机APP等,打造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综合性智能化农业机械化大数据智慧平台,实现了农机管理、作业统计、无人机踏查苗情、土壤水分监控、机械作业调度等多项功能。


未来,呼伦贝尔市将推进信息一体化发展,加强数据安全管控及主数据管理平台、智慧农业平台建设,实现横向管控到边、纵向管控到底的农牧业全产业链信息化集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